镇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镇江概览 > 民间采风
金山传说
来源: 时间:2008-10-26 [ ] 浏览次数:21 [打印] [关闭] [ 收藏]
 

金山位于镇江市区西北角,又名泽心山、获符山、浮玉山、伏牛山、龙游山等。高44米,周长520米,原屹立于长江的浪涛之中。山上寺院古名泽心寺,相传建于东晋,宋改名龙游寺,清康熙赐名江天禅寺,自唐以来人们通称金山寺。清道光初年,江岸北移,金山登陆。

金山寺庙依山而建,殿宇厅堂,幢幢相衔,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寺融为一体,只见寺不见山。所以古谚云,"金山寺裹山"(又云"金山寺包山")。

古代,金、焦两山,人称"东、西浮玉"。明代王思任品评它们:"金以巧胜,焦以拙胜。金为贵公子,焦似淡道人。金宜游,焦宜隐。金宜月,焦宜雨。金宜小李将军,焦则大米。金宜神,焦宜佛。金乃夏日之日,而焦则冬日之日也。"

金山可称之为"神话山"。每一处古迹,都流传有神话故事。白龙洞、法海洞、妙高台、七峰亭、中泠泉……不仅景色秀丽多姿,而且传说神奇迷人。

1.金焦二山一担挑

《金焦二山一担挑》故事,大约来源于上古神话"二郎神担山赶大阳"的变异。这个传说中的"二郎神"担山,不是“填海”,而是一种神力的显示。通过传说中的"八仙"赴蟠桃盛会,路上讥讽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你家妹妹跟凡人",而引出一段"神人"斗法的传说。

故事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读了故事,似乎看了一段古代科幻片……

相传金、焦二山是古代一个神人一担挑来的,这个神人是哪个?就是沉香。

沉香的母亲是二郎神杨戬的妹妹,她被绝情的哥哥二郎神打在阴山的背后,沉香就是在阴山里出生的。

有一年,西天王母娘娘过寿的那一天,二郎神与上八洞、下八洞各路神仙,一齐去赴蟠桃盛会。吃过寿酒,众仙各散。二郎神和八仙一路走出南天门。走在最前面的是拐仙铁拐李;紧紧跟随在后的是飘着五绺长须、身背斩黄龙利剑的吕洞宾;韩湘子今天特别高兴,倒拔出紫金萧想吹奏一曲;可笑的是张果老,不是吃醉了寿酒,就是老糊涂了,竟倒骑在毛驴背上,走起来身子一颠一颠的;在他旁边走的是骨骼清奇的何仙姑。

二郎神看张果老跟何仙姑头靠共地叽咕,叉掉头看看他,又捂着嘴笑笑,心里很不高兴。他紧走几步,竖起耳朵,听出何仙姑跟张果老谈的是他妹妹"跟了凡人"的事情,脸一直红到耳朵根子。

二郎神听着听着,左右两眼直翻,中间一只眼睛连眨是眨,像摇着的小铜铃的锤儿,气得说不出话来。

二郎神回家一查,果有其事。仙家、凡人怎么好结亲!妹妹犯了天条,那还得了!一气之下,他就把妹妹打到阴山脚下,永世不许出来。

他妹妹在阴山生了沉香。沉香长大了要救母,二郎神不准。一言不合,两人便打了起来。二郎神本领高强,沉香从小得异人传授,也学了许多法术。他们斗了三天,胜负难分。

两个人斗来斗去,忽然一阵腥风吹过,二郎神变成一只摇头摆尾的猛虎,向沉香扑了过来。

沉香就地一滚,变成了顶盔贯甲的神射手李广,拈弓搭箭,只一箭,便射中老虎左眼。他再在虎皮囊里抽第二支箭的时候,二郎神又变了一条怪异的大蟒蛇。蛇有九个头,个个嘴里张牙露齿,伸出的信子总有几尺长。沉香看了,不慌不忙,乘风纵上半空,变成一只九头怪鸟。浑身的羽毛雪白晶亮,九张长嘴跟仙鹤的长嘴一个样子,又细又尖,锋利得就像九把快刀,对准大蟒蛇七寸一刺,用力一撕就是九个口子,血从空中滴滴地洒下来,好象下的一阵雷暴雨。

二郎神心里慌了,最后变了一只大船,停在江中间,足有几里路长。这只船的船头和船尾一样大,都是矮矮的,就像两只大木排。船身是狭长条子,也一点不显眼,所以混在许多船只中间,要找它还真不容易咧!
  哪知沉香有心眼呢,他变成一只水鸟,展翅飞在半空,四处察看,很快看出了破绽。原来江里每只船上都有人,二郎神变的船上,空空如也,鬼影子也没得一个。

二郎神喘了一口气,正在暗暗得意,忽听呼呼风响,一个硕大无比的神将到了当空。他的右肩挑了两座大山,一座是金山,一座是焦山。这个神将把两座大山从半空中向船上一扔,一在船头,一在船尾,落在船上,眼看那船便慢慢地沉下江了。

所以金、焦二山,古代都在江中间。沉香扁担头戳出来的洞,在金山的那个后来叫做法海洞,在焦山的是焦公洞,都是蛮深的。要是戳得不深,怎么挑得起来呢?

(汪信正搜集整理/丁传恩口述/1980年)

2.三山来历

这是一个神话和传说糅合在一起的故事。

我们从《三山来历》中,可以看到古书《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神话的"痕迹"。郭璞在《山海经》中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

小秦王是"吆山填海"的创世英雄,他在与龙王、龙王三公主的斗争中,创造了美丽的世界——金山、焦山、北固山。

故事虽短,但使人感到美的享受,因为它表现了人类的创造精神……

传说当年孙猴子大闹天宫,金箍棒一下子变大,上顶天,把西北角的天捣得漏了;下通地,把东南角的地戳成了海。小秦王说:“山多了,不生粮;水多了,也不长粮,不如就吆山填海吧!”俗话说,山高水远。从前,山总在西北,海在东南。小秦王有根神鞭,叫吆山鞭。这可是个宝贝,他只要把这吆山鞭举起来,使劲一抽,只听"叭"的一声,大山、小山、高山、矮山……都吓得跌跌爬爬,乖乖巧巧地跑了。
  小秦王沿着长江吆山填海,把一座座青山,天天往东海里赶,看着看着给他填起了一片。

海龙王一望,不得了,眼看这大海要给填干了,我们的鱼子虾孙,往后怎么生活呢?再这样填下去,恐怕连水晶宫也住不成了,他忙不迭地喊三公主来商议对策。

这天,小秦王又举着吆山鞭,把金山、焦山、北固山……从昆仑山上,一路吆吆喝喝,赶到了镇江。

这时,天已经擦黑。小秦王吆了一天的山,汗流浃背,精疲力竭,他把吆山鞭往怀里一收,只见焦山停在江中心,北固山靠在江边上,金山蹲在最后,一个个都不走了。

小秦王抬头一看,江边上有座房子,门半掩着,他想敲门借宿。手刚举起,还没敲呢,只听"格吱"一声,门自动打开了,从屋里走出一位俊俏俏的年轻女子,脸上笑得像朵花,她说,"客家,屋里请坐。"小秦王一看这年轻女子蛮客气的。这里既是客栈,他也就大大方方进屋了。年轻女子指着小秦王湿漉漉的衣服说:"啊呀!干什么事,累成了这个样子,多辛苦,快歇歇吧!"说着连忙打水递茶,十分殷勤。

小秦王本来倒不觉得疲倦,听她这么一说,倒真觉得好象需要休息了。这年轻女子话说得多么甜蜜,他心里不由得产生了好感。当晚两人谈得很是投机,越谈越有感情,互相都有了爱慕之心。小秦王也就忘记了吆山填海的大事,两人对着月亮跪下来立下山盟海誓,竟成了一见钟情的夫妻。

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小秦王手一摸,好象脸上有露水,眼一睁,自己没睡在屋里,却躺在江边的露天里哩。左边望望,右边看看,那俊俏的年轻女子早已不在了。原来,他和那女子做了一夜的"露水夫妻"(俗话说,"露水夫妻"不长久。据说此话就是这么传下来的)。小秦王知道上当。这时,脑子也清醒多了,自己还有吆山填海的大事呢。他再摸摸身边,总算还好,吆山鞭还在,他忙不迭地举起神鞭吆山填海了。怪了,原来鞭子一举,使劲一抽,只听"叭"地一声,不管什么大山、小山、高山、矮山……都吓得乖乖巧巧地直跑。这下子不灵了,他连连抽了十七八下,手都抽酸了,抽肿了,焦山、北固山、金山还是纹丝不动。可是江里的鱼呀、虾呀,一个个一蹦多高的,虾子躬着身子往前蹦,鱼儿摆着尾巴向前赶……
  原来,那俊俏的年轻女子不是别人,正是龙王三公主变的。海龙王叫她来盗小秦王的神鞭的,他们一夜夫妻还没到天亮呢,龙王三公主就用吆鱼赶虾的鞭子换走了吆山鞭。所以,鞭子一响,山不动了,鱼呀、虾呀的倒直往前赶了。因为小秦王丢掉了吆山鞭,山就不再走了。直到现在还是当初吆山的老样子:焦山在前,金山在后,停在江中心,北固山夹在中间,靠在江边上。后人把这三座山打扮成秀丽的风景区,成了著名的"三山"游览胜地。

(康新民1962年夏记/口述者田国璋/1984年整理)

3.金山寺来历之一

法海开山得金

据《金山志》载,裴头陀生而胎素,颖异不群,乃河东裴相国休公之子也……后来润之金山塔旁岩洞中。每入禅观,降龙断臂,重修殿宇,功成而不知所之。宋相张商英题云:"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世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法海开山得金》演化了这个生动的传说……

传说,法海和尚是唐朝宰相裴休的儿子,从小聪颖,一家人都十分喜欢。可这孩子就是怪,荤腥味??说,他是老夫人"胎里素"带下来的,都叫他"裴头陀",意思是个苦行僧。裴休对佛教崇敬,当儿子长到十来岁,他把儿子送到江西庐山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法海。

法海出家之后,就云游四方。一天到了镇江,看见大江中有座绿色小岛,形状像条大牯牛似的伏在江里。一问,果然叫伏牛山。法海雇了一条小渔船,来到岛上,越看越觉得这小岛美丽,十分寂静,真是个修心念佛的好地方!可惜山上寺庙已经东倒西歪。他不想走了,划船的老渔翁急了,胆怯怯地说:"大师父,我们赶紧回去吧!"
  "怎么?"

人们都说这山上有妖怪,一到晚上就会出来吃人。

"我从没有杀过生,不会遭到祸害的。如果我真被妖怪吃了,那就是天意了。我已决心在这岛上过夜了。你先回去吧,如果我没遇害,我就把架裟挂在树梢,你看见了,就划船来接我吧。"

第二天,老渔翁一觉睡醒,只见岛上树梢有桔红似的火球在熠熠发光,树上正挂了件架裟呢!他忙将船划上小岛,果然见到法海和尚。

“大师父,昨日可曾碰到妖怪?”

法海双手合十,笑笑,"菩萨保佑,妖怪没碰到,倒遇到一条大蟒蛇!"

法海忙将昨夜情况说了一遍。原来,他送走老渔翁。就爬上山,在半山石洞里刚盘起双膝,准备参禅打坐,忽然刮来一阵狂风,伴有一股腥味。他一望,原来是一条水桶粗的大蟒蛇,盘在那里,仰着头,张着血盆大口呢!
  法海并不慌张,说,"你要吃我吗?你就吃吧!不然,我要在这里参ze: x-small">那大蟒蛇还是不动。

法海和尚又说:"此山有我没你,有你无我。如果你肯帮助我的话呢,请你到江里去云游吧!等我修成证果,我一定渡你出苦海。"

说也真怪,那大蟒蛇点点头,掉转身子,慢漫游下扬子江,就再也没有回来。渔翁听了只是说,"大师父造化,功德无量!"

不几日,镇江城里到处传颂法海和尚心诚修炼赶蟒下江的故事。法海决心在山上修寺庙。他在佛像前发誓,并燃断手指一节。他又招来了一班小和尚,真的在岛上开山种地,筹集资金,修造寺庙了。

一天,法海带了一班和尚在江边挖土,忽然挖出好多好多金子。法海忙关照不要乱动,派人用箱子装好,送给地方官,说这是开山所得的金子。这山本是国家的,这金子嘛,也理应献给国家。地方官哪敢私收,又转送京城呈交给皇上。皇帝一听,这法海和尚赶蟒下江,燃指一节,修复寺宇,念佛心诚,拾金不私吞,是个四大皆空、面慈心善的真和尚,就下了一道圣旨,赖令不仅把这些金子,原封不动赐给法海,又加赐若干金子,要他好好在岛上修复庙宇做善事,并将山上原泽心寺敕名为金山寺。因为法海开山得金,这座江上小岛伏牛山也改名为金山。

法海和尚呢,也就成了金山寺的开山祖师。至今,在法海洞里还留下一首诗:

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夫不易磨;

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附记:

儿童时代,牵着大人衣襟上金山,曾听到有关法海的传说。印象中,法海是个坏人,总是和白娘娘过不去。以后,人渐渐长大了,听到了不同的传说,又说法海是个好人,他赶蟒下江,挖金造寺庙,金山由此而得名。法海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直到若干年后,从事民间文化工作才明白,这原来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异性。拆散白娘娘和许仙婚姻的法海和开山挖金修复金山寺的法海,并不是一个人。"法海"这个名字,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不同的故事所表现的不同的主题,才是人民群众创作的本意。

(康新民1961至1990年根据多人口述记录/1992年整理)

4.金山寺来历之二

马娘独造金山寺

《马娘独造金山寺》的传说,在民间流传较广,不仅在镇江,就是在扬州、兴化、淮安一带,"马娘(独造金山寺,不用江南一抔泥"几乎成了人们口头上的一句俗语。马娘是淮安“马家荡"人,马家荡就是造金山寺时要用泥土而挖出来的湖荡……)人们讲得有鼻子有眼,神乎其神。

美丽的金山,应由人民群众来共同创造,这才是老百姓创作这个民间传说的本意。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悲惨故事。马娘信佛信过了头,不自量力,最终落得破产、投江自尽的结局。

传说,一千多年前,唐朝的时候,金山并不像今天连接在陆地上,它跟现在的焦山一样,矗立在大江中心。那时候,山上长满了野草杂树,荒芜得很。山上有一座破庙,里面供奉着一尊泥菩萨,香火不盛,冷冷清清。

一天,长江里陡然刮起一阵大风,卷来的浪头足有丈把高,江心里大大小小的船只,来得及的躲进了河港,来不及躲避的,被风浪打翻。一霎时,天昏地暗,不知沉没了多少船只,送掉了多少条性命。

这时候,有条大船直冲到金山脚下,被一块礁石搁住了。船的桅杆早被大风吹断,船身被惊涛骇浪打得摇摇晃晃,船上传来断断续续的呼喊救命的声音。在岸上避风的一群渔民,听到呼救声,一个个奋不顾身,泅水前去,抢救那条快要沉没的大船。船老大一家和一位上南海普陀朝山进香的女香客都被救上岸,送到山上的破庙里休息。

活了命的船老大一家,对渔民们千恩万谢,十分感激。那个女香客嘴上虽也向渔民说了不少感谢话,心里却以为是菩萨显灵保佑,她才大难不死。要报答,先得报答菩萨的慈悲。这个女香客,就虔诚地在神案前许了愿,要在金山盖座像样的庙宇。

这个女香客是江北一个盐商的老婆,丈夫姓马,已经去世,人家都叫她"马娘"。她一生信佛,是不少寺庙的施主,在江北的庵观寺院里更有名气。江南人却不认识她。

第二天,风息浪停,马娘仍坐原船回乡去了。隔不多时,她就带了很多钱又上金山踏勘庙址,准备动工兴建。当日的金山在江中心,要在这里建一座大庙,谈何容易!不说所有砖瓦木料,都得从对岸搬运过来,金山是座石头山,就连泥土也要靠外面供应。金山靠近南岸,马娘就到镇江城购办材料。

镇江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有人要在金山建座大庙,都很高兴。因为有了这座庙,江南的风景就更出色了;以后游金山,也就有了个更好的去处。镇江的官绅呢,偏偏不赞成这件事。他们说:"金山嘛,属于江南地段,怎么能让江北人来建庙呢?何况又是个寡妇!"

  马娘去拜访镇江官绅,请他们赞助建庙的事。官绅们冷笑几声说:"我们早就想在金山建庙,工程巨大,至今还没有筹足款项,你马娘有多大的家当,敢说这样的大话!"马娘不但虔诚信佛,而且心高气傲,她听了这些冷言冷语,头顶上冒火了:"莫要看不起人,我一定不靠你们,独自把庙造成。"

"好!你就独造吧,不过不许你动用我们江南一块泥巴!"官绅们也赌起气来。

"这就不要多交代了,我马娘既然发誓独造,就决不动用江南一抔土。"马娘气愤极了,起身就走。

镇江老百姓听到这个信息,对马娘说:“不要跟这班老爷憋这口气,你是为镇江做好事,这班老爷倒跟你分什么江南江北,我们不跟你分。”马娘听了,深深地道谢。
  从这时候起,马娘把买来的大批砖瓦、木材、石灰等建筑材料,和在她家乡取的土,一船船从江两边运上金山。其中就有镇江老百姓瞒着官绅,帮着备办的一些材料。

真是应了镇江那班官绅的话,工程浩大,花钱如流水,马娘的财产再大,也渐渐支付不了。她先是变卖了田地房产,接着又变卖了玉簪金环首饰。

一天一天,庙终于盖好了,金山也随着一天天变了样。这个马娘啊,却愈来愈穷了。大雄宝殿建成的那天,马娘连一身整齐的衣服也卖去抵了工钱。她只落得衣衫褴褛,像个叫化子的模样。不知底细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她就是独建这座大庙的大施主。

新寺落成了,菩萨也装了金。它的规模胜过镇江其余七大丛林,把偌大的一座金山都包起来了。马娘山前山后看了一遍,松了一口气,平静地说,"功德圆满,阿弥陀佛!"

江南的那班官绅,本来不相信马娘能在金山独建寺庙,现在看已经建成,心中更加嫉妒,想了一条毒计:他们向朝廷奏了一本,说金山是灵山佛地,现在十方施主,己集资建成一座大庙,请皇上御赐庙名,选派有道高僧前来住持。朝廷准奏,御赐"泽心寺"三字为庙名,选派当朝裴相国的一个出家当和尚的儿子,来金山寺住持。这个新方丈,法名就叫法海禅师。
  法海来到镇江,因他是当朝宰相的公子,江南的官绅加倍恭维巴结他,一齐簇拥着他来接管金山寺。他们一进禅堂,就看见一个衣衫破烂的女人,正在焚香拜佛。这个女人,见有人进来,也不回避。法海是富贵人家出身,哪里看得起穷人,顿时叫嚷起来,"呔!你是哪里的贫妇?敢来扰乱本寺,还不快滚出去!"

正在虔心拜佛的马娘,被法海的蛮喊乱叫,气得七窍冒烟,一时说不出话来。定神一看,只见一大群有些面熟的人,伴着一个大胖和尚。对着她竖眉瞪眼。

"你们是什么人?这庙是我出钱修的,怎么要赶我出去?”

"哈!哈!哈!"法海奸笑几声,"当今皇上敕建的泽心寺是你修的?你这个叫化婆子,敢在我佛如来面前说谎,真是岂有此理!岂有此理?位都是这庙的施主,现在这个穷婆子口口声声说庙是她独建的,你们本地人总该知道个究竟,请诸位讲讲明白。"官绅们马上七嘴八舌起来,"大法师,请息怒,这个马娘是江北著名的穷寡妇,疯婆子,她说的话疯疯癫癫,不能算数。请大法师不必跟她计较,赶他出庙就是了。”

"疯婆子,滚!滚!阿弥陀佛!”广法海不耐烦地连声咆哮起来。一群凶奴恶仆,立刻动手把马娘轰出庙门。

马娘先是一阵嚎哭,指着法海和官绅恶徒怒骂起来:"你们这些良心喂了猪狗的坏东西!我认识你们!”马娘又两手指着天空喊道,"老天爷啊,你瞎了眼啦。佛菩萨啊,你也没有灵性。”马娘连哭带骂,奔到江边,双脚一蹬,向着白浪滔滔的一片洪流跳去。顷刻,马娘就淹没在滚滚的江涛中了。

据说,后来有几个渔夫,把马娘的尸首捞起来,打算替她在金山造个坟。可法海又不依,说:"疯婆子辱佛骂天,大闹山门,罪孽深重,那能安葬。还派人把马娘的尸体,用绳子捆起,绕着金山山脚拖了18转。法海说,这样一来,马娘的鬼魂就打下十八层地狱,永远不得再转世投胎了。你看,法海的心肠有多毒!后来他又谋害了许仙和白娘子,坏事他给做尽了。

谈起马娘造金山寺的故事,过去老镇江人评论说:这个马娘啊,信佛信过头了,破家兴庙,落了个赶出山门,投江自尽的结果,真是愚昧可怜。但她到底靠着众人扶持,建成了金山寺,替万里长江增色,功劳也不能抹掉。所以这故事便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骧搜集整理/1979年)

5.金山宝塔传说
金山宝塔名为慈寿塔,耸立于金山西北峰,创建于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齐梁时代。现塔建于清末光绪二十六年,八面七级,砖木结构,上下通行,四周有栏杆,造形雄秀挺拔,为金山的著名景点。

金山宝塔的传说,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却含有深刻的科学道理。利用古代镇江地处长江下游,临近大海,江宽水缓,潮涨潮落等特有条件,巧借江潮的浮力,将金山宝塔顶正了。故事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丰富、大胆的想象力。

1962年镇江谏壁电厂改装机组,有一只一百多吨重、几十米高的大机组,要支援西北某地,从陆路运要破坏公路,便改用水路运输,但船不能平码头,运输工人就是利用涨潮的半小时,使船体升高平码头,抢运成功。

民间传说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有着文学欣赏价值,还有着自然科学的研究价值。

从前,金山在江中心,所以上金山要坐船。金山四面是白浪滔滔的江水,山上有一边是陡壁悬崖,在悬崖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七层宝塔,百里之外都能看见,很有名。

传说,这座金山宝塔刚造好,就朝江里歪,俗话叫"胎里带"。弄得作头山前转到山后,想不出好主意拨证它。这宝塔底下是悬崖,悬崖下是白龙洞。从前,这白龙洞整个浸在水里。

要是打牮吧,崖又高水又深,没有这么长的木头;即是有这么长的木头,下面是白茫茫的江水,在哪里生根呢?真是应了一句俗语说的"打鱼的没网——无处下手"。工地上上千号的工匠,>这天,江面上传来"咚咚咚"的太平鼓声,江的上游放来大批木排,像一条长龙,刚好停靠在金山旁边。这位作头脑想空了,人想呆了,没精打采,跌跌冲冲朝木排上一坐,望着金山宝塔发呆。太阳把宝塔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映在江里。作头越看越烦躁,越想越泄气:我堂堂这么个大作头,难道就被这工程难住了?还不如跳江死了呢……他想到这儿,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望着江里的宝塔影深深叹了一口气,手一垂,身子一矬刚要跳江,忽然觉得衣的后襟被人拉住了。他再掉头一看,是位白胡老头子,对着他笑呵呵的,看打扮也是个手艺人的样子。还没有等他开口,白胡老头子劈口就问,"你做什么生活啊?”

“瓦一木!”

"看你没精打采的,遇到什么过不去的事啦?”

"唉——!"作头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老大爷,实不瞒你说!我是建这个宝塔遇到了难题。"他说到这儿,摇摇头,指指金山悬崖上的宝塔,说:"你看这宝塔朝江心歪,没有法子把它弄正了。唉,我想了好多日子,也想不出法子。你说怎么交差?”

白胡子老头子听了哈哈大笑,走近一步,拍拍他的肩膀,说:"啊呀,愁什么呢,塔歪了不好打牮吗?”

作头一听,心想,你这老头子肩上不担担子,说话多轻巧,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便说,"我晓得打牮呢,你看这宝塔底下是悬崖,悬崖下是大江,俗话说江无底,哪儿来的那么长的木头打牮呀?”

"没有长的,用短的好了。"

"短的够不到江底!"

"够不到江底,牮打在木排上好了。"白胡老头子说着指指脚下的木排。

作头看看木排,一想这话倒也对。这时,江面上起了一阵风,木排晃动起来了。他再一回味觉得不对,便说,“这木排是活动的。”

"啊呀,你这人心眼真死,活动的也不要紧,你把它生起根来,不就好了吗?不管做什么事都要用用心机。"

作头笑了,他被白胡老头子的话说开了窍,心里甜丝丝的,像喝了蜜汁,站起身来,对老人恭恭敬敬鞠了个躬,作了个揖,说了声多谢,掉头就去找工匠了。

作头找到了工匠,随即指挥他们扛木头的扛木头,拉绳子的拉绳子,校牮的校牮,整整忙了三个时辰。牮是打好,天也晚了,做工的也散了。作头心里着实高兴,愁了这么多天没有好好睡过安稳觉,这两天连水米都没沾牙,现在打好牮,好象肩头上卸下千斤重担,心里舒畅,跑回家炒了两样小菜,痛痛快快地喝了四两酒,倒在床上,把被子往头上一蒙,就呼呼大睡起来。他这一觉一直睡到天蒙蒙亮,睁眼一想,不得了,牮打在木排上,今天正是十八。俗话说:"初三潮,十八水。"今天的大潮汛一来,木排跟着潮水涨,不把宝塔顶倒了吗?心里越想越害怕,越想越发慌,吓得浑身直冒冷汗,也不管天还没亮,挺身爬起来就朝金山奔。

作头还没跑到金山,老远望到宝塔,不禁呆住了。一夜之间,借潮水涨潮的力量,宝塔歪下去多少,顶上来多少,不多不少正好把宝塔顶正了。这时候落潮了。个个牮都吊得老高老高的,上工的工匠也三五成群地扛了铁锹来紧牮了。到了金山,头一抬,说,"不好,赶快喊作头,这牮哪个松的?”再细望望啊,宝塔全正了。这是怎么回事?问问作头,作头把遇到白胡老头的经过情形说了一遍,大家都说这一定是鲁班师傅来指点的,用潮水的力量,把塔顶正了。他这是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多用心机,才能做好。

大伙儿都欢腾起来……

    
   E-mail推荐: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文章  
  首页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豁免条例  |  建言献策  |  监督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