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位于镇江市东北的江中心,浮于江上,和金山遥遥相对。它又名樵山、谯山、狮子山、浮玉山、荷叶山等。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焦山满山苍翠,犹如古代美人头上的螺髫,十分俏丽。山南有创建于东汉的定慧寺,隐于万绿丛中,只见山不见寺,民谚有"焦山山裹寺"(又有"焦山山包寺")之说。山上的小庵精舍,灵秀剔透,隐于山丛,有"定慧寺"、"汲江楼"、"别峰庵"、"壮观亭"、"华严阁"、"观澜阁"、"宝墨轩"等,绕山寻觅,每转一处,变一番景色,辟一方天地。
山上有"大字之祖"的“瘗鹤铭”碑,为稀世之宝。山上摩崖题名石刻有200余方。焦山碑刻博物馆藏有历代碑刻400余方,有颜真卿、苏东坡、米蒂等名人的诗碣,故焦山有"书法山"之美誉。山上秀美的景点,还流传了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1.荷叶山(焦山来历传说之一)
在老百姓眼里,焦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洁净,又是那样的飘浮不定,人们叫它荷叶山。
北风怒吼,冰冻长江。一对渔民夫妻为了固定荷叶山,双双献出了生命——妻子守信,等待丈夫而冻成了“冰人”,丈夫用身体固定了荷叶山,为众渔民寻觅到渔船避风的"港湾"。
镇江段的长江中,有座焦山。在古时候,焦山叫莲花山,满山的石头长得像莲花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洁净。再以前叫荷叶山,长满奇花异草,芳香扑鼻,圆圆的像张大荷叶铺在江面上,今天飘到东,明天飘到西,来回飘动。
那时江里有很多渔船,一年三百六十天在江里打鱼,刮大风,下大雨,白天黑夜都在江里,船就是家,家就是船。长江虽有岸,渔家不沾边;长江的南北两岸都是财主家的,谁靠岸,谁就得向财主缴银子。
条条渔船经过荷叶山都说,如果这荷叶山能稳住,我们靠船上岸避避风,躲躲雨,渔家可就有个窝啦!
荷叶山能稳住不再东漂西漂的么?
有条小渔船,就夫妻两个,都很年轻。船经过荷叶山就停下来,朝山上望望——两人都很喜欢荷叶山上的景致,千看万看看不厌。妻子对丈夫说:"哪一天我们住到这荷叶山上去吧。"丈夫说,"它哪天稳住,我们就哪天住上去。"
有一年夏天,天气又热又闷,妻子说:"我把船摇到荷叶山下乘乘凉吧。"丈夫很赞成。船快摇近荷叶山,丈夫身上大汗淋漓,闷热得难过,就一个猛子栽到江里去了。大海无边,长江无底,浮在江面水还热,他不过瘾,又往深水里钻,越钻越凉快。钻着钻着,一碰,碰到一根粗梗子。他想,长江中哪来的梗子?年轻人好奇心重,顺着梗子往江底下摸,手触到泥土了。这梗子生在泥里,怎么也拔不动;他又顺着梗子往上浮,浮到半中间,梗子到头了。他东游西游,一碰,又碰到一根梗子,一摸,下面没有根,他就顺着梗子往上摸,浮到顶,头出不了水,顶上有盖子呢!又一摸,这盖子一愣一愣的,又嫩又软还有点脆,像是张大荷叶的反面。他想,这两段半截头梗子估约都是大荷叶梗子,恐怕原来是一根,后来断了。他又把生在江底泥里的那半截梗子梢摸到,一手抓住上段,一手抓住下段,搭在一起,然后腾出手解下他腰间的带子,把两段梗子梢扎在一块了。
妻子在江面渔船上等他。妻子朝着荷叶山望,那荷叶山忽然稳住,不再东飘西荡了。于是,渔船唤渔船,你传我,我传你的传开了。你也来荷叶山靠船,他也来荷叶山靠船,荷叶山成了渔家的窝,热闹兴旺起来。
傍晚,丈夫从江里回到渔船上。妻子指着荷叶山告诉他:"我们渔家有块陆地了,多少渔家来靠船呀!”丈夫看看荷叶山周围歇满了渔船,心里很高兴,便告诉妻子,他在江里怎样碰上荷叶梗,怎样把上段和下段用腰间的带子扎了起来。妻子道:"估猜这下段荷叶梗就是荷叶山的根,要不是,怎么一扎起来,荷叶山就稳住了呢?"
俗话说,"好事多磨。"好日子过了三个月,到了深秋,一天大清早,小夫妻俩一看,不好!荷叶山又摇摇晃晃的了。丈夫说,"恐怕我那根带子短,没把荷叶根扎牢靠,你看,荷叶山又晃动起来了。"妻子说,"你再下江去系系牢吧。"说着,妻子就从舱里拿来一根又长又结实的丝带递给丈夫,又嘱咐,"一定要牢牢稳住它!"
丈夫要下江,妻子又舍不得起来,从舱里端出一瓦壶酒和一瓦盆鱼,"西北风起了,霜降过了,你喝点酒,到江里挡挡寒气。"丈夫喝过酒,妻子还是舍不得,又端出一瓦盆馒头:"饱暖饱暖,吃饱了身上才暖和,你吃饱了再下江吧。"
丈夫吃完要下江了,妻子拉紧丈夫的手:"江深水冷,我真不放心你啊!"丈夫说:"我速去速回,你等着我吧。"
妻子说,"你千万不要在江里耽搁!你可晓得,我孤零零地在船上等你,多着急啊。"
丈夫也拉紧妻子的手说,"你莫把船摇到别处去,摇走了,那我就难寻你了。"
"我就在荷叶山的北面等你。你放心,就是长江的水干到底,我的船也在这里等你。"
妻子舍不得丈夫,丈夫舍不得妻子,说完,丈夫就下江了。
这天傍午的时候,天上乌云翻滚,江中浪涛汹涌,天色也变了。一阵暴雨过后,天气越来越凉。妻子目不转span>
好容易挨过一夜,到第二天清晨,荷叶山又稳住了。渔家又纷纷到荷叶山靠船,荷叶山四边到处有渔家的笑语欢声。可是她丈夫呢,却没有回来。
这天午后,突然北风怒吼,天大冷起来,多厚的衣服也抵不住寒冷。人们的手脚渐渐发僵了。渔家没法打鱼,都靠到荷叶山来,纷纷找地方避风。
"大嫂,你到荷叶山找个避风的地方住下来吧,或者我们帮你挖个洞。"
"我同丈夫约定,在这里等他。我走了,他上来怎么能找到我呢?”
妻子的两只眼睛,时时刻刻朝江里望,总不见丈夫回来。半夜里,空旷的长江里寂静无声,波涛不见了,潮声听不到了,连波纹也没有了,长江里的水凝固了,长江冻起来了。丈夫怎么回来呢?
长江的冰越结越厚。她苦苦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她流泪了,流一滴,冻一滴,流下的眼泪全冻起来了,冻得硬铮铮的,像铁块和石头一样。
丈夫在江里不晓得江面上发生的事,他抓住上下两段荷叶梗,用那根丝带子把它们紧紧扎了起来,扎得又牢固又结实。渐渐浑身感到江水越来越冷,试着摇摇,荷叶梗却不动了。这时他才知道情况不好,长江冻起来了!他想,妻子在那里等我怎么办?急忙往江面上浮,想去看看。越往上浮,江水越冷得刺骨。突然浮不上去了,江面上像有盖子盖住一样,没缝没眼。黄河年年冻,哪有冻长江的?冰冻长江,非一日之寒。哪会冷得这么快?妻子她怎么办?她是不是还在那里等我呢?她晓不晓得找个地方避寒呢?啊呀啊呀,她一定等在那里……
过了好久好久,长江总算开冻了。他赶紧浮到江面上,一看,妻子果真在那里等他哩!好久不见了,这下要好好谈谈心了。走到跟前喊了多少声,妻子没答应,摇了多少下,妻子也不动。再细细看看,妻子果真冻成冰人人了。他抱着妻子号啕大哭起来:"长江都开冻了,你为什么不开冻?”哭了半天,再看看,他妻子的脸上挂着冰块,胸前结着冰块,就是不化!"你等我盼我哭了多久啊?这些冰块就是你哭的眼泪垒成了山哪!"
妻子守信,丈夫也守信。他不负妻子生前要他"牢牢稳住荷叶山"的嘱咐,又钻到江里去,一手抓住上段荷叶梗,一手抓住下段荷叶梗,荷叶山就永远不动了。
从此,荷叶山(焦山)的北边多了两座小山,高的一座叫"贤妻山",矮的一座叫"眼泪山"。
(赵慈风搜集整理/葛百岁口述/1980年)
2.三诏不起(焦山来历传说之二)
焦山因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山中而得名。这是老百姓对焦山(荷叶山,的另一种诠释。如今焦山西麓面临大江的半山有遗迹"三诏洞",洞内塑有心慈面善的山西河东人焦光塑像,他身着隐士服,手执书卷……。民间流传着焦光为拒皇帝征聘做官,"三诏不起",隐居为民,“结草为庐”的传说……
镇江城东有一座独立江心的秀丽山峦,像块美丽的碧玉浮在江面。山上有千年的古柏、银杏,一丛丛青枝绿叶的竹林,有粉墙红柱的庙宇,玲珑精致的小庵,和各式各样的亭台楼阁,远远看去好象神话中的蓬菜仙境一样。
这座山便是现在的焦山。但往古的时候,还没有这个名称,也没有现今这许多建筑。山上无人居住,长满了竹、树和茅草。偶尔有一些渔民船户泊在山下避风,上山砍些柴草,带回船上烧火煮饭,就顺口叫它"樵山"。
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除了派兵四处镇压以外,还耍了一套欺骗手段,征聘各地的隐士出山人朝??德的人,名叫焦光。他看到东汉王朝政治腐败,不愿入朝为官,便一人跋山涉水,来到江南的镇江。他看中这江中小山地方幽僻,就打定主意,在这里隐居下来,图个安静。渔民船户上山砍柴,发现山上住着一个孤独老人,很觉奇怪。焦光却高兴地把他们接到藏身的岩洞中休息,还帮他们一道砍柴。
渔民船户劝焦光跟他们搬到生活更方便的地方去住,焦光不肯。他说,"我喜欢这里风光秀丽,地方幽静,一个人看看江景,爬爬山坡,晴天砍柴,雨天看书,多快活自在!"渔民船户就送给他一把斧头,每次上山,替他把砍好的木柴装上船,进城卖钱,换回来一些米盐和日用品。
京城里的皇帝早已听说焦光是个贤人,就派官员到他家乡,征聘他出来做官。钦差到了焦光的家乡河东,才知道焦光已迁到江南去了。钦差随即赶来镇江,打听焦光的下落,跑遍了城里城外和金山、北固山、五洲山、黄鹤山、磨笄山、京岘山等处,都没找到,最后来到了江心里的樵山。钦差根据他过去访求隐士的经验,以为所谓民间的高人隐士,总是衣冠整齐,又白又胖,说话文绉绉的。哪知上了樵山,只见到几个衣衫破破烂烂的苦力,在树林里砍柴。其实,这群砍柴人当中就有焦光在内,只因他一身苦力装束,钦差根本想不到这些人里会有隐士,也没有问一声,所以没有把焦光认出来。钦差回到京城向皇帝复旨,说在镇江没有找到焦光。
皇帝一听动了气,把钦差骂了一顿:"混蛋!没有用的饭桶!隐士不住在家里,就一定住在山洞里修仙炼药。你再去镇江各处山洞里寻访!"
钦差不敢违背圣旨,只好再来镇江访问。北固山的观音洞、金山的白龙洞、圌山的老虎洞、南郊的莲花洞、八公洞都跑遍了,除了蛇虫和佛像以外,没见一个人住在洞里。他们又上了樵山,居然在半山腰找到了焦光住的那座石洞了。那洞不过半间屋子大小,里面有一块石板当床,一片石条当凳,几块石头拼了当灶。洞壁倚着一把雪亮的铁斧和一副扁担,床头有两本古书。焦光正坐在石床上看书。钦差一看高兴极了,这人一定是隐士焦光,上前施了一礼,问道:"你可是隐士焦光吗?我奉皇帝圣旨,请你下山进京做官,治理百姓。"
谁知焦光痴痴呆呆,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又指指自己的嘴巴,摇摇头,好象是说:我听不清你说的什么话,我也不会讲话。
钦差一想,糟糕,这人原来是个聋哑。看他床上有书,想必识字,就把诏书拿出来递给焦光看。焦光这时当然不能装做不识字,把诏书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连忙摇头,起身向石灶里掏了一些柴禾灰在地上,又取了一根细木柴,在灰上面写起字来:
我非焦光,乃是焦先,别处访问。
我非隐士,孤苦老头,不会做官。
钦差一看:"哦,原来找错人。回去吧!"又上京城复旨了。
皇帝一听,气得不得了,大骂钦差:"混蛋!瞎了眼的糊涂虫!这人就是朕要找的隐士。他是装聋作哑,改了名字不改姓,不过一字之差,就被你当面错过,真是酒囊饭袋大草包!你立刻再到那座山洞里,不管他真聋哑假聋哑,不管是焦光还是焦先,也不管他愿意不愿意,多带些兵丁把他硬请过来。"
"是!是!"钦差不敢耽搁,带了一队兵丁,三上镇江樵山,捉拿隐士焦光。
焦光自从和钦差见面以后,料到他们还会重来,强迫他出山进京。他就离开原来的山洞,在后山下江滩边,用竹子搭了个又矮又小的茅草棚,外面再用泥巴一涂,像个蜗牛壳。焦光给这新屋起了个名,叫它"蜗牛庐"。他自己脱掉上衣,用泥巴将身体、手脚和脸面涂起来,装做一条蜗牛。
那官员带兵进山洞,扑了个空,山上山下到处寻找,也不见焦光的人影,经过那个蜗牛庐,只当是一个烂泥堆,没在意。只好再回京城向皇帝复旨:隐士焦光已经不在樵山了,请皇上允许画像,传旨别处去寻访吧。
焦光见官员走了,心中高兴:这下好了,不会再来纠缠我了。他仍旧逐日砍柴。
秋去冬来,树叶凋落。焦光心想,天寒快要下雪了,渔民船户不好上山砍柴,我不如趁好天气多砍些柴,放在江边,让他们下了船一上岸,就能把柴禾挑回船烧用。于是他把一担担木柴挑到江滩,堆得高高的,渔民船户非常感谢焦光的好意。
严冬已到,开始下雪。这夜,焦光住在他的蜗牛庐里,喝了一瓶渔民送给他的京口白酒,消消寒气。第二天的早晨,有几个渔民上岸来看他,只见焦光正醉卧在自己的蜗牛壳里,脸上出汗,全身热乎乎的。他们想,焦老身体真棒,也不去喊醒他,又悄悄地在他身边放了儿瓶酒。
雪越下越大。满山白皑皑,蜗牛庐也给雪盖住了。焦光不是呆子,他不能眼睁睁地被冻死,就另外找一避风御寒的地方藏身。
雪停以后,渔民船户很不放心,特地上山来看望。他们扒开了雪,找到蜗牛庐,进去一看,里面空空的,不见了焦光。这时候地上的春气初升,蜗牛庐里冒出了冬笋,很快长出了一枝枝青嫩的幼竹。渔民船户们都说:好了,好了,青竹是条龙,窜东窜西绕不穷,焦老成仙升了天了。
许多年过去,到了宋朝,真宗皇帝忽然动了表彰焦光的念头。他就向朝中大臣编了个谎话说:"汉朝皇帝因慕焦光大名,曾经三诏求贤。焦光见他是个昏君,所以不愿出山。朕乃真命天子,有道明君。昨夜三更梦见一位老人,自称东南隐士焦光,献上几粒龙虎仙丹。朕当时吞食,今晨醒来,便感觉精神比平时健旺,真的要长生不老啦。焦光做了神仙,仍然忠心耿耿。现在下诏敕封他为“明应真人”,给他住过的山洞挂匾题名为’三诏洞’,他登过的山顶赐名。“焦仙岭。”
老百姓呢?为了纪念这位真正的隐士,从焦光去世以后,就把樵山改称为"焦山"。一直叫到现在。
3.大字之祖《瘗鹤铭》
镇江焦山上的《瘗鹤铭》举世闻名。它和陕西的《石门铭》一起被称为全国的两大名碑。《瘗鹤铭》被宋代的黄庭坚誉为"大字之祖",言为"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的字体结构,"有草书圆劲之势,有汉隶瘦掣之笔,又有篆书的筋脉","从中看出楷书发展过程中的篆隶笔势的遗意",是镇江文化具有创新品格的范例之一。
因《瘗鹤铭》落水前,无史料记载,落水后,石碎字残。撰书之人,众说纷纭,有东晋王羲之、南朝陶弘景、唐代顾况等等之说,一直无所定论。而在民间,都传说这一碑上的字是我国的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
相传,一年春天,老树抽芽,百花吐艳,王羲之出门有事,路过镇江,登上焦山游览。他在焦山南麓一座小庵里,看到有一对仙鹤,嘴尖颈细,眼蓝顶红,扇动双翅,迈开长腿,显出冲霄凌云的姿态,心里十分喜欢。王羲之正看得出神,耳旁忽然响起一阵"格啊格啊"的叫声,只见一只仙鹤突然亮开双翅,径向空中飞去;另一只也不示弱,"格啊格啊"地叫成一片,直冲云霄。两只仙鹤在空中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盘旋起舞,煞是好看。王羲之看呆了,随着仙鹤的舞姿,手指不停地划来划去,嘴里喃喃地说,"要是写字个个都像这样灵活,那就好了。"
当家和尚看到王羲之这副模样也呆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口:"檀越莫非喜欢这对仙鹤吗?”
"哦!哦!喜欢,喜欢,喜欢得很咧!"王羲之一惊,好象从梦中醒过来一样,"不知大法师肯卖吗?”
当家和尚答道:"既然檀越喜爱,我就卖给你吧。"
"那太好了!"王羲之爱鹤心切,笑着说:"不过我现在不能带走,等我办完事回来,再带它们,现在还要你费心照管。"
"你放心吧!"当家和尚点点头。
王羲之辞别当家和尚,兴高采烈,沿江而上。他在船上想想山上仙鹤,看看两岸景色,心旷神怡,一忽儿伸出手指在空中前前后后、上下左右地划来划去;一忽儿提起毛笔在纸上一瞥一捺,一勾一划地写来写去,写的那个字真是结构严谨,雄健舒和,字字活透,个个仙气。
过了几个月,王羲之办完事回来,心中念念不忘仙鹤,急忙赶上焦山。王羲之见到当家和尚,劈口就问:"仙鹤呢?”
当家和尚叹了口气说:"上个月,一只雄鹤生了病,不几天就死了。剩下的那只雌鹤,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不吃也不喝,不几天也死了。"
王羲之听了,难过得不得了,忙问,"现在埋在哪里?”
和尚说:"在后山。"王羲之跟着当家和尚就上了后山。上山的小道只有尺把宽,一边是峭壁悬崖,一边是浩浩长江。仙鹤就埋在面临长江的一个无名的小土山里。王蠢之对着土山,感慨万千。回去之后,挥动羊毫写下了《瘗鹤铭》三个大字??意思,又有镂刻的意思。接着就写碑文,整个碑文有一百多字,倾吐了王羲之对死去仙鹤的思念。那碑上的书法真是神来之笔,近看字字笔势开张,点划飞动,变化无穷,不落俗套;远看个个像仙鹤,有的伸长头颈,细长而纤巧;有的卧在地上,潇洒而妩媚;有的跷起一只脚,强劲而凝练。整个石碑上就好象有无数只仙鹤展开双翅,在云霄中穿来穿去,翩翩飞舞。
从此,这座无名的小山就有了名字,叫做"鹤山"。
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一天夜晚,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忽然轰的一声,这块矗立在鹤山的石碑,受到雷的轰击,掉进了滚滚大江。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有一年冬季,水落石出,这块碑竟露出头来。碑上的字迹模糊,很难辨认,有的字几乎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人们就把这块碑改叫雷轰石,又叫无字碑。
不久,又是一个风雨交加、雷声轰鸣的夜晚,忽然飞来一群仙鹤,停在无字碑上,抖动着被雨淋湿的翅膀。渐渐地,渐渐地,仙鹤不见了。第二天,风停雨止,游人上山游览,惊奇地发现这块无字碑不仅有了字,而且字字清晰,仍然是疏密相间,变化万千,遒劲有力,神采飞扬。于是,人们传开了,说这是仙字,是仙鹤变的,宇体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有的说得更神,说这群仙鹤每天在太阳刚升时,就飞到碑上变成了字,到了太阳落山,这群仙鹤又不知飞到什么地方去了。还有的说这块碑上的字,本来就是仙鹤变成的,有一百多个。石碑沉到江底的时候,有一些仙鹤找不到家,上不了窝,因此只剩下92个字。那些找不到家、上不了窝的仙鹤,每天夜晚就在鹤山上空盘旋飞翔,"格啊格啊"地叫个不停。
直到现在,从江里捞出来的五块残石,被连成整块,嵌在焦山的宝墨轩里的正中墙上,几个潇洒纵横、浑厚奇妙的大字,每天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书法爱好者。
(郭维庚搜集整理/廖国庆讲述/1980年)
4.焦山静室十三房
明代起,焦山有十多个小庵,如别峰庵、自然庵、香林庵等,各为独立门户,每庵都有名僧,或有稀世珍宝,或能琴棋书画,或能诗词歌赋,以此招徕文人雅士,官宦贾商以及各种游客。所谓"静室焦山十五家,家家有竹有篱笆"。今天看,具有竞争意识。不过,再好的"稀世珍宝",也比不上"没富贵眼,不看人兑汤","不势利眼看人"了。拿今天话说,最宝贵的应该是"诚信"二字。有了"诚信",“穷庵”变“富庵”,别峰庵发了!
有关焦山的古迹名胜的传说多得很,但很少人知道"十三房"的故事。
怎么叫十三房呢?原来焦山从前有不少小巧玲珑的庙宇,名字都起得蛮好听的,什么海若庵、水晶庵、自然庵、宝墨轩、观澜阁、松廖庵等,一共有13座,最早的在明代就有了。这些小庙各房有各房的进项和开销,各房也有各房的看家宝贝。一家比一家好,一家比一家强。这十三房有十二房在山下,只有一房在山顶上。在山顶上的这一房叫别峰庵。在山下的十二房家家香火旺盛,游客众多,进项大过开销,富足得很。在山上的别峰庵孤孤单单,冷冷清清,游客稀少,穷得都开不了锅。想不到这个别峰庵,倒是一步登天,成了十三房中最富的一房。
传说有一年焦山来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身穿一件竹布大褂,足登一双破布鞋,进了山门,掏出两个小钱买了一根焦公拐,就这么拄着,这里遛遛,那里逛逛;到这家玩玩,到那家看看。山下的十二房,他都转遍了。这十二房的大小和尚,看他穿得平平常常,不值得巴结,大家部斜着一双势利眼看??出自己的看家宝贝给他看。眼看过了中晌,这个老头身边忘了带钱,还没有中饭吃。后来实在饿得难过,便绕到后山,打鹤山脚下拐过去,远远望到山上还有个小庙哩,心申一喜,劲就来了。哪晓得这个山实难爬,一脚深一脚浅地走一阵歇一阵,到了山顶太阳已经偏西了。
他一脚跨进庙门,就有个老和尚迎着他走过来。这个老和尚倒不因他穿得平常而冷淡他,笑嘻嘻地问:"请问老先生是烧香,还是用饭?”这个老头指指肚皮,老和尚赶快吩咐小和尚备饭,自己忙着去找香和蜡烛。找了半天,找了一对霉蜡烛,一根断了头的香。这个老头点上香烛,拜过佛像,就坐下来和老和尚拉家常。
老头问:"山上风景比山下好,怎么游客这么少呀?”老和尚说:"唉!山太高了,上不来呀!"
"是呀,太难走了,要是有条路就好了。"
两人正谈着,饭也端上来了,一大碗青菜,一碗糙米饭。老头也不推辞,一会儿工夫就吃完了。抬头看看天色已晚,又问老和尚,"有地方睡吗?”老和尚说,"有是有啊,就是被子不干净。"便到自己房里把自己的被子抱给老头睡,自己和小和尚同榻。老头说:"不要紧,不要紧。"说完倒头便睡。
第二天天一亮,老兴就起来了,对老和尚说,"我要走了,你派个人送我过江吧!"老和尚满口答应,还把他送到江边,看着他和小和尚上了船才回山。
老头回到客栈,从包里掏出一张银票,交给小和尚说:"你家师父没富贵眼,不看人兑汤。这些你带回山上去,告诉你家师父,再过个把月,有一条船从杭州运青石板来,靠在焦山脚下,是送给你家师父铺路的。"
过了个把月,果然不错,焦山脚下装来了一船青石板,又宽、又厚、又长,整整齐齐地堆得像一座小山,从船上下来一群人,七手八脚地把青石板一块一块地抬上山,一块一块地往上铺,不到几天,这条路就铺成了。
这么一传十,十传百,游客都沿着新铺的青石板路,上山看别峰庵去了。从此,穷庵就变成了富庵。山下十二房的当家和尚个个干瞪眼。有什么办法呢?哪个叫你势利眼的!
这座别峰庵还在,只要拐过鹤山脚下,一抬头,老远地就看到那座黑瓦黄墙的小庙,精神抖擞地立在那里咧!
(郭维庚采集/史源讲述/19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