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位于镇江东北角。又名北顾山、金陵山等。山高58米,山势险峻。山分前、中、后三峰。后峰为最高峰,背临涛涛江水,大江东去,峭壁悬岩,风景绝胜。南宋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诗句,已成千古绝唱。相传三国时,刘备来甘露寺招亲;六朝时,梁武帝萧衍游览北固山,看到后峰雄伟气势,景色壮观,赐书"天下第一江山",后毁。现题字为康熙四年镇江通判程康庄摹吴琚手迹重新勒石。山上有"相婿楼"(又名"多景楼",、"狠石"、"祭江亭"、"溜马涧"、"试剑石"、"铁塔"等遗迹,均流传有美丽的传说。
1. 铁塔上山
甘露寺铁塔位于北固山后峰,建于宋元丰元年(1078),原九层,后改七层,又遭雷击,现存四层。元代《至顺镇江志》上记有童谣"风吹铁宝塔,水淹京口闸。"可见铁塔年代久远。
民间对铁塔有许多神奇的传说,这里介绍的《铁塔上山》传说,揭示了一个哲理。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是搬不动铁塔的,连神将也一样,只有将“力气聚到一起","四大金刚”才能将铁塔搬上北固山……
记不清是哪一个朝代,北固山上的甘露寺砌好了佛殿。当家和尚从山上跑到山下,从山下跑到山上,看了又看,望了又望,心里欢喜得不得了。可还有一件事感到美中不足,那就是缺少一座宝塔。
这天,当家和尚忙了一天的佛事,临晚,又在山头跑了一遍,才回到禅房睡觉。半夜,江面上起风了,"呼—呼—呼”,一阵紧似一阵;"哗—哗—哗",浪涛一阵响似一阵,一直闹了一夜。第二天天麻麻亮的时候,当家和尚爬起来,一推开朝北的窗子,向江面上一看。乖乖,江面上灰蒙蒙,雾腾腾。山底下黑糊糊的,好象有个什么东西淌来了。
天亮了,风停了,浪息了,当家和尚跑到山头再细一看,好家伙,原来是座铁宝塔,搁在江边岸上。他高兴得又是作揖,又是叩头。过后便"的的笃笃"跑下山去,围住那个搁在滩上的铁宝塔转了一圈,看了又看,摸了又摸。唔,不错,七层,不高不矮,放在北固山顶上正合式。再看水纹痕迹,这宝塔还是逆水淌上来的呢,他感到格外神奇了。
山上缺的,有了;和尚想的,来了。镇江百姓听说北固山下逆水淌来一座铁宝塔,都跑来看热闹了。里三层,外三层,人山人海,把北固山山脚下挤得个水泄不通。
看归看,怎么把宝塔弄上山呢?眼看天黑下来了,要不早搬,再涨潮刮风,宝塔既能淌来,也能淌走呀。当家和尚心里说:要是哪个能把宝塔搬上山,我给他在北固山上塑像。
这话就有点神奇了。他这儿心里头刚想到,那儿月光下就走来一个人:"大和尚,我来搬这铁塔!"
"你来?”和尚睁眼一望,面前站着一个人,个子蛮高,块头蛮大,与众不同。没等当家和尚回答,来人就"登登登"走到铁宝塔旁边搬起来。搬啊,搬啊,人累得汗淋淋的,铁塔还是纹丝不动。
这个人还没放手,猛听见又有一个人在哈哈大笑。和尚掉头一看:唷,又来了一位,他把第一个人一推,"行了,看我的。
只见这第二个人,身材也是又高又大,气概非凡,"登登登",上来又搬了起来。搬啊,搬啊,人累得呼哧呼哧直喘,铁塔照样纹丝不动地搁在江边上。
这儿一个没放手,"哈哈哈",又是一阵大笑。当家和尚一看,啊,又来了一位,把第二个人一拽,"过来,让我来。"
当家和尚想,口气不小。只见这第三个人还是搬不动。第三个过后,又来了第四个,口气更大。结果呢,还是纹丝不动。
这四个人都呆了,一个个大眼望小眼。
这是四个仙家。他们从镇江路过,听当家和尚暗暗说请人搬宝塔,搬上了山,就给塑像。四个人都想逞能、显本事了。哪晓得一个都不行,一个都没有搬动。
这时,当家和尚看看他们四个人,说:"俗话说‘芦柴成把硬’,你们四个人力气聚到一起,一起搬,看能不能搬上山呢”
四个仙家一听,都说,"好!"挥挥膀子运运气,一下把宝塔搬上了山。
当家和尚一看四个人合力把宝塔搬上山了,心里高兴极了,连忙拉住这四个人,无论如何要他们留下姓名,这四个人说:"老和尚,你后面有人来喊你了。"
当家和尚掉过头一看,没得人;再掉回头,那四个人一个都看不见了。你猜,那四个仙家是什么人?就是四大金刚。不是仙家,这铁宝塔搬不上山顶。就是仙家,一个也不行。亏得当家和尚提醒,他四个齐心合力,才把铁宝塔搬上山。
后来,当家私尚就凭自己的记性,在甘露寺里塑了四座像。所以,北固山上别的佛像没得,只有四大金刚。
(陆潮洪搜集整理/1980年)
2. 刘备挥剑斩狠石《狠石传说之一》
在北固山多景楼西侧,有一只石刻的羊,面朝江北,石羊的四腿作跪伏状,身上刻有"狠石"二字,又名石羊、恨石,头部已遭砸毁。
民间流传狠石(恨石)的传说较多,有的传说诸葛孔明曾坐其石上,与孙仲谋共议破曹大计;有的传说孙权曾据其石上,与刘备论拒曹操。这里记叙的是叱诧风云的皇叔刘备,以狠石(恨石),试其斗志、卜其未来……
刘备到京口来成婚,哪晓得,他上北固山一看,婚还没成,倒吓昏了。北固山上到处都是持枪执剑的军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个个剑在握,刀出鞘,威风凛凛,杀气腾腾。相婿那一天,又冒出一个贾化,说是率领五百个刀斧手,埋伏在廊下,单等孙权杯子一摔,就要冲出来杀他。虽然吕范当着吴国太的面,横解释,竖解释,说不是贾化,而是一句"假话"。但是贾化也好,"假话"也好,有那么多持枪执剑的军士站在那里却是真的。
刘备看到这种场面,心里着实害怕,悔不该到京口来。嘴上不敢讲,只好肚子里生闷气。吃过饭,一边走,一边想,自己是人在京口,心在荆州,走又走不掉。怎么办?走呀走的,走到一棵银杏树旁,抬头一看,见树底下有一块狗不像狗,羊不像羊,驴不像驴,狼不像狼的石雕。这尊石雕着实硬咧!推不倒,砍不断,搬不动,砸不碎。他想起来了,刚才酒宴前,鲁肃曾经讲过后山有块奇特的石头,叫"四不像",莫非就是这个?他摸了摸腰中的佩剑,心里想:我不如拿这块石头试试看,如果一剑砍下去,羊头落地,我就能回得荆州,砍不落羊头,我就死在京口了。他抽出宝剑,猛地一剑砍下去,但见火星四迸,吱吱作响,咔嚓一声,羊头掉在地上,扑通扑通地滚到江里去了。说也奇怪,石头又沉又重,照理说,掉到江里,一下子就沉下去了。但是羊头在水面上飘呀飘的,就是沉不下去,嘴张着,眼睛好像还在眨巴。
羊头掉下来了,刘备着实高兴咧,眉开眼笑,手舞足蹈。猛然觉得肩上有人重重地拍了一下,他掉头一看,脸吓得煞白,魂都吓掉了。你晓得是哪个?是孙权。孙权怎么会到这里来的呢?原来孙权这人精明得很,他看见刘备一个人从大殿里出来,就晓得刘备有心事,便不声不响地跟在后头,想看他究竟搞什么玩意儿。孙权看到刘备一剑砍掉羊头,不由一惊,晓得刘备肚里有气,便上前假惺惺地问道,"玄德公为什么这样恨石头呀?"刘备到底是个聪明人,脑子转得快,马上接着说,"子敬兄不是说这块石头硬嘛,我试了一下,也不过如此呀!"说着,两个人哈哈大笑,就这一笑,把刘备肚里的心事都给遮盖过去了。
现在,这尊"四不像"还在北固山上,不过头又安上去了。据说是庙里的和尚以后从江里捞上来的。由于这种石头硬得很,因此名叫"狠石",又因为刘备曾经把肚里的恨气,一古脑儿都出在这块石头上,因此又叫"恨石"。
3. 石羊与芦花(狠石传说之二)
同是一块"狠石",却流传了完全不同的故事。
《石羊与芦花》则是一个赞颂纯贞爱恋,怒斥卑鄙"小人"的爱情故事。类似传统故事中的"画中人"。在这里石羊("狠石"),是老百姓创作出来的一个敢与神力抗争、助人为乐的"英雄形象"。不同的人物,不同的故事,表现了不同的主题,这正是民间文学作品的变异性和丰富性。
镇江北固山甘露寺背后,有一只羊,是用白玉一样的石头雕成的,这是一个坐像,放在江边山顶上。传说年代久了,石羊成了精灵。
江中间有块暗沙,这里经常涨潮,潮水带来的泥沙,越聚越多,久而久之就成了沙洲。石羊望着它长出了芦苇、禾苗,后来又长出了树木。石羊望啊望的,总望到一位年轻姑娘,在那里挑肥车水,割麦栽秧。石羊很奇怪:怎么老是这姑娘下田做活?
莫看这块沙洲绿油油的,却常闹水荒。人穷得草房七倒八歪,衣裳披披挂挂,成天唉声叹气,觉得日子过得没有指望。惟独这个叫芦花的姑娘,身不离田,手不离锄。石羊被她感动了:决心帮助她做些事。
这天五更头里,月??石羊悄悄地走下北固山,游过江,到芦花姑娘的田里翻土耕田,直到东方发白,才过江回到北固山甘露寺背后。
天亮了,芦花扛着犁,走到田边一看,咦,田己经耕过了,翻上来的泥,还散发着清香呢,是那个耕的呢?这样的好心人,倒要看看究竟是哪个!芦花留神了好多天,一个人影子也没有看见。
下种了,一天五更头里,石羊又悄悄地下了山,过了江,到芦花田里,把麦种好,又回到北固山上。
芦花拎来麦种一看,啊呀,麦种全下齐了!弯下腰来拨开泥土再细看一遍,都出芽了。估约还是那个耕地的人做的事。这么好的心,是哪一个呢?
栽秧割麦紧似火。月亮还在中天,芦花就拿着镰刀下田了。芦花才割了半垅,只听见对面"嚓嚓嚓",有人飞快地割过来。是哪一家抢我的麦子呀?芦花直起腰一望,一个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躬在麦窝里,正割得欢呢!
"你为什么割我的麦子?”
石羊直起腰来,满脸是汗,"我替你割的。"
芦花走到石羊前,一看是个白嫩嫩的枣核形脸的敦实小伙子。芦花不好意思地说,"你家麦子都割完啦?”
“嘻嘻……”石羊光笑不说话。
"以前替我家耕地、下种的都是你么?”
石羊点点头。
"啊,我说是哪个做的好事呢,找了多少天,我怎么感谢你呢?”
石羊只是笑笑,又弯下腰飞快地割麦了。芦花又走前一步,"哎,你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住在哪儿?”
"我叫石羊,住在对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后边。"芦花听了"噗哧"一笑,哪有家住在那个地方的?她以为小伙子不想实说,也就罢了。
石羊帮芦花割完了麦子,又帮她把麦把挑上场,天快亮了,就慌忙地跟芦花说:"姑娘,我要回去了。"
"你怎么就走呢?忙了一大阵子,到我家去歇一会儿,吃碗早饭。”
"不,不,我要赶快回去了。"石羊着急地说。
芦花转过身子,陪石羊走了几步,站在那里,望着石羊走远了。她想,大清早的,哪有船过江呢?想想不放心,又赶到江边,只见白花花的大江,一条船也看不见。她懊悔不该让石羊走,只得站在江边望着,望着……
有一个邻居早上下田,看到芦花望着江水发呆,就喊她,"芦花,太阳老高的了,你站在这儿看什么呢?”芦花吓了一跳,脸一红,头一掉,回到场上打麦去了。
芦花打了一天的麦子,筛筛扬扬,麦粒颗颗饱满,在门口堆成个小山。她晓得要不是石羊,麦子那能长得这么好。这个人,人忠厚,手脚又勤快……想呀想的,越想越高兴。
全村人都说芦花家麦子好,一亩抵得上十亩的收成;都说要是家家收这么多,日子就好过了。这话提醒了芦花。芦花想,去找石羊请他也来帮帮大家。
第二天。芦花起了个早,坐了过江船到北固山。爬到山上,绕到甘露寺后边一看,没一户人家。石羊真没有说实话?不肯把他的家告诉我?她跑到甘露寺里问老和尚,"请问寺院后头,还有一家叫石羊的么?”老和尚回她:"这山后从没住过人家。石羊倒有个石羊,石头的,在后边的山顶上。"
芦花就来到甘露寺后边,真的有座石雕的羊。芦花想:“莫非是它么?走过去拍拍石羊:"你认得我么?”一个很熟的声音:"认得,认得,你是芦花。"芦花一听,就是替自己收麦的小伙子的喉音嘛。芦花蹲下来,拿手摸着石羊,告诉石羊,全村人都想收到像她田里那样的好麦。石羊看她热心为人,答应去试试。约好芦花在麦田里等。芦花这才高高兴兴地走下山去。
头遍鸡还没叫,芦花就下田了。呀,全村的麦子,怎么一夜之间全割光了呢?芦花正在惊讶,只见有个人躬在剩下来的几垅麦田里割着呢。芦花跨大步子奔过去:"这么多麦田,全是你割的?”石羊告诉她,昨天晚上他就过江来了。芦花很怜惜他,拿下头巾,帮他揩汗,石羊道:"我们一齐把这几垅麦割掉吧。"
到天亮,全村人下田,看到麦子都割完了,惊疑了好久好久。捆捆挑挑,运到麦场,打下来一看,虽不如芦花家,但同往年相比,也要多出好几倍呢。全沙洲的人听到这消息,都跑来看,羡慕极了:"要是都打这么多,沙洲上人的日子就好过了。"芦花听了,又把这话记在心上,不过没有说起石羊的事。
芦花又过江来,到北固山同石羊商量。石羊答应了:"今儿晚上我来,你同我一道割麦。"这年麦子长得好,全沙洲的年成,是从来没有过的。
沙洲有个当方土地,得知北固山石羊精帮百姓忙好年成的事,就想,纸包不住火,日后人们都晓得石羊有灵验,都到北固山上去供它,还有哪个供我啊?弄得不好,土地庙还保不住,我连个蹲身之处都没得呢!一山不容二虎,打人不如先下手,他就修了一本,奏到天庭,说石羊"滥用法术,增粮媚民;勾引民妇,触犯天条"。天庭接到奏章,就派天兵到北固山抓石羊。押走之前,石羊请求:"我如再回北固山,请把我头还朝北放,让我永远望着沙洲。"天兵说:"不要痴心妄想了,要把你打下十八层地狱,永远去受罪了。"——这些情形,芦花哪里知道呢?
麦子收场就栽秧了。芦花来找石羊,笑着说,"我们庄稼人起五更,睡半夜。季节不等人,你却在山上道遥自在呢!"石羊没有回音。芦花急起来,"忙时忙月,快帮我们耕田去吧。"石羊一点回音没有。芦花大声嚷道:"你怎么不作声?哪个得罪你啦?”芦花左呼右唤,看石羊还是不睬她,就呜地哭起来了。
芦花失魂落魄地回到沙洲,向村里人哭诉一遍。全村人这才晓得,麦子收成好全靠北固山上的石羊,就劝芦花,石羊心那么好,我们都去劝劝他,他准会理你的。村里人同芦花一起到了北固山,对石羊说:"今天才晓得,我们麦子收得那么多,全亏的是你!还望你帮我们种好稻子,争个丰收年呢。"石羊一点回声没有。大家又说,"芦花是我们沙洲的好姑娘,你不看僧面看佛面,同芦花说句话吧!"石羊还是没有回声。
芦花急死了,拍着石羊,哭着、喊着:"大伙儿都来求你哪!你一句话不说,难道你是石心、石肠、石肝、石肺,是一座‘狠石’么?”
沙洲人看石羊还是一点回音没有,全都眼泪籁籁地说:“芦花哭得这么伤心!石头人见了,也会掉泪,你连一句话都没有,你连石头人也不如uo;
从此,人们再不叫它石羊,而叫它"狠石"了。
其实,芦花他们哪里晓得:石羊在天牢里,日日受审,夜夜挨打,受尽了煎熬,受够了折磨,早已被作践得不成样子了。
石羊在天牢里,一关就是十年,后来天庭查清了,原来是"冤假错案",放回石羊回到北固山。天上十年,人间百年。芦花和同村人,早已不在人世,沙洲已经换了两三代人了。
天庭答应石羊当初被抓来时候的请求,把它的头朝北放,永远地看着沙洲。
狠石的故事,一直传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