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南郊有磨笄山、夹山、招隐山、黄鹤山等。群山连绵,绿树成荫;泉水丁冬,鸟语花香;车胜古迹,隐藏林中。宋代著名画家米芾,称之为"城市山林"。
山中招隐寺有"听鹂山房"、"读书台"、"增华阁"、"虎跑泉"、"鹿跑泉"、"玉蕊亭"、"八公洞"等古迹,亭台楼阁之中、石牌坊之上,保存了众多名联、碑刻,均为历代著名诗人词客留下的美词绝句,一进山门即可探胜领略。
南郊诸山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
1. 萧统读书招隐山
相传南北朝时,萧衍取得政权,即皇帝位于建康,国号为梁。封其长子萧统为太子(501一531)。萧统生性聪慧,遍读经典,勤奋好学,宽厚待人。他放着帝王不做,选中幽静的招隐山,筑起读书台,决定在此发奋读书,并聚集众多文人学子,历经十余年,收秦汉以来诗、文、赋、论等各种文体的诗文共700余篇,终于编成了30卷的《文选》,《文选》为我国最早的诗文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传说歌颂了梁大子勤于研读,邀游书海的生涯……
镇江的南郊,有座招隐山,山上有一处坐北朝南的三间平房,窗明几净。窗外有古松修竹,窗下是清泉幽涧。这就是梁太子的读书台。昭明太子怎么放着九五之尊的帝王不做,却跑到深山幽林、杳无人烟的招隐寺来读书呢?
萧统太子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传说他自幼就喜爱读书,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到了十几岁,已经是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了。他在宫里什么事都不问,只知道埋头读书,再好的东西他也不要。在他住的宫里,光藏书就有三万卷,但他并不满足,成天缠住梁武帝,要走出建康城,遍找读书处,读一辈子书,做一辈子学问。梁武帝想叫儿子继承皇位,安邦定国。可是昭明太子偏偏就不喜欢做皇帝。梁武帝没法子,只好答应了儿子的要求。
梁太子离开建康城,来到了京口。他找到了远离城市的招隐山。刚进山里,他就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一眼望去,一峰靠一峰,一山连一山,山里有山,山外还有山,峰峦叠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幽静得很。他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吩咐地方官,派遣工匠,就在这里造房砌屋,读书选文。
太子刚到招隐山,山上只有几间东倒西歪的破房子,这是东晋末年音乐家戴颙在这里隐居时留下的。除了这破房子外,什么也没有。就连吃水还要从山下的珍珠泉一步一步地往山上挑。梁武帝知道后,心疼得很,就派了不少宫娥彩女、太监侍从,带着珍珠古玩和山珍海味来到招隐山。梁武帝的意思,是招隐山太荒凉了,送些珍珠古玩,可以让太子鉴赏玩,散散心;派些太监、宫娥,一来可以多一些人侍候太子,二来还可以让那些宫娥彩女为太子吹箫弹琴,唱歌跳舞,解解闷。哪晓得,昭明太子什么都不要,对派来的大臣说:"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只留下八个太监,并且叫大臣回禀梁武帝:"父王如果痛惜孩儿,只要把东宫的三万藏书运来就够了。"
太子一心扑在书上,哪有什么闲情逸致去欣赏歌舞,把玩古董呢?”
有一天夜晚,太子看书看累了,就站在门外,伸伸腰,蹬蹬腿,舒舒筋骨。突然,看到山上有几个头戴黄冠,身穿白衣的姑娘,在树丛里转来转去。他觉得很奇怪,父皇派来的宫娥彩女早就打发走了,哪里来的年轻姑娘呢?他就三脚两步地爬上山去,想看个究竟。哪晓得,等他上了山,定睛一看,哪有什么白衣姑娘,原来是几株又大又高的树,开着雪白金黄的花,香喷喷,水灵灵的,着实好看咧!据说这种花叫玉蕊花,是天上的仙花,几百年才开一次,可惜这种花到唐代末年就杳无踪影了。后人为了纪念它,就在这里盖起一座"玉蕊亭",离玉蕊亭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处"玉蕊仙踪堂"遗迹。
过了几个月,读书台造好了。在读书台边,还造了一座雕栏画柱、宽敞明亮的五开间小客厅,起名叫"增华阁"。传说举世闻名的《昭明文选》,就是在这里编纂成功的。房子造好后,太子整天和当时一班文人:刘孝绰、殷钧、明山宾等在增华阁里读书谈心,编选文章。那时候,《文心雕龙》的作者刘鳃,是南徐州刺史的记室,兼东宫通事舍人,梁太子最喜欢同他讨论文章。他还常常在山下的听鹂山房,接待四面八方来访的文人。
他在山上住了11年,终于编成洋洋洒洒30卷的文选稿本。据说由于他劳累过度21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谥号昭明太子。他身边的八个太监相继死去,死后,葬在附近的一个山洞里,当地人称它为"八公洞"。直到现在,在招隐山上的昭明太子读书台,还保存着一块当年太子读书的石案,上面镌刻着八个大字:"普通元年、岁在庚子"。
花卉传说是植物传说的一个分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实践中,接触了花草树木,通过对花卉的特点、习性的有趣解释,引发了幻想,结构了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花卉故事,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故事或反映人们坚贞不屈的品质;或讽刺贪婪、残忍恶行,或歌颂人们对忠贞爱情的不懈追求……
2. 杜鹃花
杜鹃花是镇江的市花。素有“木本花卉之王"的美誉。又称为"花中西施",别名:映山红。南郊鹤林寺有杜鹃楼,楼前有株杜鹃花,传说已有数百年以上。到鹤林寺看杜鹃,唐代即为盛事。元代《至顺镇江志》云:杜鹃花"在鹤林寺,高丈余,每至春月,开花斓漫,倾城士女游赏"。
如今每到春天,到南郊看杜鹃,已成为镇江老百姓的一种风俗。
《杜鹃花》记叙了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感情诚挚,情节生动,想象丰富,字里行间渗透着哀伤感人的色彩,继承了传统故事的艺术风格。
很早以前,南郊黄鹤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庄前有一道河,据说一直通到长江。村上的人家,都靠种田打猎过活。
靠河边住着两家人。东头这一家姓刘,只一个人,叫刘鹄。刘鹄生得结结实实,又黑又壮,上山能打猎,下水能捉鱼,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逃不过他的一双巧手和亮眼。别看这小伙子干的尽是粗活,但粗中却有细,身上成天挂着一支排箫,一有空就吹起来。说也奇怪,只要箫声一起,就会引来不少五颜六色的小鸟围着他转。
西头一家姓王,母亲眼睛瞎了,全靠女儿鹃子纺线织布来养活。鹃子长得聪明伶俐又漂亮,一双手不知有多巧,织出来的布要多好看有多好看,要多耐穿有多耐穿。鹃子不但会织布,还会唱歌,喉咙就像百灵鸟似的,只要鹃子一唱歌,满山遍野就会开遍杜鹃花,而且朵朵都是饱饱的,艳艳的,青黄蓝红紫白橙七种颜色都有。
刘鹄和鹃子从小同住小河边,共饮一溪水,两小无猜,情投意合。后来他们都长大成人了,常在一起不免有些风言风语,有时不得不避避嫌疑,见了面不好意思讲话,只是站得远远的,一个吹箫,一个唱歌。可是有一条,刘鹄是不怕人说的。鹃子体弱力气小,挑不动水,每天都是刘鹄挑到鹃子的家门口,然后再由鹃子拎进去,每天一次,天天如此。
鹃子会唱歌,长得又漂亮,周围村庄都知道。传呀传的,传到县里,县里的人都知道了;传呀传的,传到皇宫里,连皇帝也知道了。当朝的皇帝是个昏君,年年要选妃子,凡是美貌的女子都要选进宫来。他听到这个消息,就下道圣旨,指名要选鹃子进宫。
这下子可忙坏了县太爷,赶紧骑上大马,带着一班如狼似虎的衙役们,直奔黄鹤山。
这一天,鹃子正在门口织布,刘鹊在河边修桶,一个在唱,一个在对。鹃子唱道,
杜鹃花开红艳艳,花开花落人常见。
但愿杜鹃花不败,千山万岭红一片。
刘鹄唱道,
杜鹃花开红烂漫,万花丛中光灿灿。
杜鹃开在我心中,一年四季开不断。
歌声响彻云霄,引来五颜六色的小鸟,唱开了千姿百态的杜鹃花。小鸟叫出了好听的声音,杜鹃开出了鲜艳的花朵。唱着,唱着,突然,歌声停了,小鸟飞走了,杜鹃花也谢了。远处,尘烟四起,马嘶人喊,县太爷带着一班衙役闯进了村庄。
县太爷进了村,就东家找,西家看,弄得家家户户哭声一片。县太爷走到河边,远远地就看见鹃子坐在门口织布,连忙跑到她面前,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仔仔细细地看了又看,瞄了又瞄,然后嬉皮笑脸地说:"你就是鹃子吧!"
鹃子把头一扬:"是我,怎么样!"
县太爷说:"恭喜你啦!皇上选中你了。"
鹃子猛地站了起来,掉头就走。这下县太爷急了,嘶哑着喉咙,拼命地喊:"带走!"一班衙役们冲上去就抢,正在河边修桶的刘鹄,一蹦三跳地赶上前去,想拖住鹃子,但是寡不敌众,鹃子被一班衙役们抢走了。
鹃子被抢走后,刘鹄天天愁,夜夜愁;鹃子妈天天哭,夜夜哭。刘鹄心里想:鹃子现在不知怎样了?总要想个法子把鹃子找回来,他就对鹃子妈说:"好妈妈你不要哭,我去京城里去找鹃子,缸里有满满的一缸水,坛里有尖尖的一坛米,灶头有整整的一堆柴,我一定要把鹃子找回来。"
鹃子妈点点头说:"孩子你去吧,我会照应自己的,你放心吧!"
第二天大早,刘鹊背了一个小包裹,带着他心爱的排箫上路了。
刘鹄下决心要把鹃子找回来,不管黑夜白天,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天寒地冻,走呀走的,一直往京城走。他跨过了九九八十一座山,淌过了九九八十一条??,终于到了京城。
再说,鹃子自从被送到皇宫,皇帝就像拾到一颗价值连城的明珠一样,欢喜得脱了形,见了鹃子就问:"美人儿,听说你会唱很好听的歌,唱一支吧!"
鹃子不开口。皇帝又问,"美人儿。听说你会织很好看的布,织一匹吧!"
鹃子还是不开口。不管皇帝问上一千句,鹃子始终是一千个不开口。皇帝急了,就死皮赖脸地胡缠蛮搅,动手动脚。鹃子气极了,把桌子掀了,凳子踢了,拿起茶杯就往皇帝头上砸,吓得皇帝抱着头往宫外跑。从此,鹃子不吃也不喝,渐渐地瘦得不成个样子,容貌也变了,皇帝也就不来缠她了。
刘鹄好不容易在京城找到皇宫,皇宫的墙又高又大,什么人也不许靠近。他在宫墙外面,守了好几天,心里可有点犯疑,鹃子是不是真的在这里?就是真的在这里,皇宫这么大,究竟在哪里?想来想去,想出个好方法,他扎了个风筝,用根线穿在排箫上面,让箫的声音通过风筝的飘荡,传得更高、更远,鹃子听见了就会唱出美丽动听的歌。对!就这么办。
这天,鹃子躺在床上,头昏沉沉的。忽然听到一阵熟悉的排箫声,她慢慢地睁开了眼睛,通过窗户朝天上一看,只见风筝在天空悠悠地飘荡,随着风筝的飞舞发出了"呜呜”的箫音。她脸上露出了笑容,心中一喜,知道是刘鹄哥哥来找他了。他跃起身子,坐了起来。唱出了美丽动听的歌:
排箫排箫你莫吹,风筝风筝你莫飞,
鹃子我在皇宫内,宫深墙高家难归。
动人的歌声绕着宫墙转,绕着花园转,绕着大树转,转呀转的转出了宫墙。刘鹄一听到这熟悉的歌声,高兴地对起歌来:
山高拦不住飞鸟,宫深挡不住亲人,
我愿两肋生双翅,飞进宫廷把你寻。
刘鹄越唱越伤心,越唱越难过。有气无力地倚在宫墙边痴呆呆地望着高大的宫墙,不吃也不喝,不哭也不唱,渐渐地支撑不住了,渐渐地变成一只五彩缤纷、绚丽斑斓的小鸟,振起双翅飞进了宫内。小鸟飞呀飞呀,飞到了鹃子姑娘的床前,对着鹃子叫,这声音像排箫吹出的声音,呜呜咽咽,低沉哀怨。鹃子姑娘对小鸟说:"鸟儿,鸟儿,你别叫,你叫疼了我的心。"说着说着,就口吐鲜血,吐出来的血变成一朵一朵的杜鹃花。鹃子也慢慢地变成了一朵杜鹃花,有五个瓣儿,花心有一颗碧绿碧绿的珠子。
小鸟飞到床上,把这株杜鹃花衔了起来,扑打扑打地展翅飞出宫墙。小鸟紧紧地衔住这朵杜鹃花,飞出京城,一直向镇江飞去。飞呀飞呀,飞过九九八十一条河,越过九九八十一座山,终于飞到了镇江南郊的黄鹤山下,他把这朵杜鹃花栽在鹃子原来住的门前。从此,鹃子门前又开出了一片美丽的杜鹃花。但不管杜鹃花开得怎么美,总美不过鹃子变的那株花。由于这株花有五瓣一珠,人们就把这株花叫做"五宝绿珠",它是杜鹃花中最珍贵的品种。
过了多少年,这里造了一座庙,叫做鹤林寺。庙里有一座造得非常漂亮的花台叫杜鹃花台,那株名贵的"五宝绿珠"杜鹃花在万花丛中开得更加娇艳。每当清晨和黄昏,总有一群五颜六色的小鸟在花台上空飞舞鸣唱,其中有一只鸟叫得特别凄凉,就像吹排萧的声音,据说它就是刘鹄变的。
3. 玉蕊花
玉蕊花是稀有名贵之花,习性高洁、孤癖。玉蕊学名为西番莲,俗称玉蕊。招隐山古有玉蕊花。唐李卫公《寄沈大夫》中诗云,《玉蕊天中树,金闺昔共窥。落英闲舞雪,密叶乍低帷。旧赏烟宵远,前欢岁月移。今来想颜色,还是忆琼枝。"注:"此花吴人不识,固予赏玩,仍得此名。"(见元代《至顺镇江志》)
招隐山玉蕊亭建在增华阁东南,为六角形亭。石柱镌刻楹联为,绝顶共攀跻,此地来骚人墨客;三山相揖让,何处访玉树琼枝。
《玉蕊花》的传说,怒斥了知府老爷“花老虎"的个人贪权好势,赞颂了玉蕊仙子的正直和勇敢地面对邪恶。
镇江南郊有座山叫招隐山,山上有座精巧的小亭叫玉蕊亭。原先在这里开过一种很好看的花,叫玉蕊花。后来,这种花不见了。花到哪里去了呢?
以前,招隐山上到处都是又高又大的树,树靠树,绿葱葱的一大片,把整个山都遮起来了。可是,除了树还是树,满山遍野找不到一株花。
有一年,从山上跑下来一只老虎,天天在半山腰的一块草地上扒土。年深日久,扒出一个洼塘,塘里渗出一股碧清的泉水,这只老虎就不见了。就在这年的春三月,山下桃红柳绿,山上绿树成荫,在那只老虎扒出来的洼塘旁边,忽然开出一株美丽的花。这株花开得出奇,人们从来没有见过。山下住着一位老花匠,他来看看,也看得人了迷,连声称赞,"好一株神花、仙花、宝花呀!”老花匠从此天天上山,整整枝,浇浇水。穷人家没好的吃,老花匠天天吃豆饼,他就从嘴边省下一点,沤在花根旁边。这株花越长越大。枝干长得像棵小树,一朵花开得像口小锅,每根花须都有尺把长,雪白雪白的,根根像玉雕的冰柱;花心金黄金黄的,衬得花须更加洁白,黄里透白,白里带黄,着实吸引人。这花儿还有一股浓郁的香味,十里方圆都能闻到。
自从开了这株花,一传十,十传百,远近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争相赶来看花。也有识花的就说,这是天上的仙花“玉蕊花”。
这话传到城里。给知府老爷知道了。哪晓得这个知府老爷是有名的花老虎、花霸王。他只会刮地皮,肚里漆黑,偏要装个斯文高雅的样子,欢喜弄个花玩玩。他家的后花园里,红的牡丹,白的月季,黄的蔷薇,绿的菊花……一年四季,各种名花、名种都有。这些花哪儿来的?都是抢来的。他只要听到哪家有株名花,哪家有个名种,他就一摇二摆地逛来了,对着花看了又看,看中了,二话不说,就叫人挖起来,栽到他家后花园里去。
这一天,他听到招隐山有这么一株神奇的仙花,嘴都笑得抿不起来了,连忙叫差役们备轿。从城里到招隐山要走好远好远的路,两个轿夫抬得汗淌淌的,跑得气喘喘的,他还嫌慢。到了招隐山,一看,果然不错,花开得又香又好看。他看看笑笑,笑笑看看,心里想,好花看过千千万,这种花倒是头一回看见。越看心里越痒,嗓子里干咳一声:"来呀,把花挖走!”听他这声喊。一班差役们,拿锹的拿锹,挖花的挖花,一刻儿工夫,花老虎就上轿把花带走了,又派差役把山下那个老花匠也带了回去。
花老虎回到府里就把老花匠叫来:"老头儿,你知道这花叫
什么名字?”
"叫玉蕊花,是天上的仙花。"
花老虎开心死了:"这个花你要给我多留点神,明年这个时候,我要在后花园里摆花宴。你从此就在我的后花园里专门服侍这株花。"
老花匠把这株玉蕊花栽在后花园的墙角落里,勤加照料,花很快活了,叶子长得绿油油的,翠滴滴的。花老虎一天跑三四趟,高兴极了,关照老花匠好好照应。就支起架子等着明年这个时候大摆花宴。
到了第二年春三月,百花都开了,后花园又是一片万紫千红,可就是这株玉蕊花连个骨朵儿的影子都看不到。花老虎急得团团转,见了老花匠就问,"怎么还不开花?”
老花匠总是一句话:"等等看。"等呀等的,春天过去了,秋天来了。
等呀等的,夏天过去了,秋天来了。yle="font-family: 宋体">一转眼,百花凋零的严冬季节来到,整天北风呼呼,不要说骨朵儿,连花毛都没看到一根。花老虎看不到花就天天拿老花匠出气,不是骂,就是打。打也罢,骂也罢。花总开不出来。
一天,花老虎把老花匠找到前厅来,火冒冒地间:"这花到底开不开?”
老花匠还是那句话:"等等看。"
花老虎气得一跳八丈高:"三月里等到腊月里,我没这个闲工夫等了。"
"这是株仙花,我也不晓得它怎么不开花的,只有等等看”。
花老虎眉毛一竖,眼睛一瞪,胡子一翘:"我不管你晓得还是不晓得!限你3天期限,开不出花,要你的老命!"
老花匠从前厅出来真愁死了,这寒冬腊月,不要说3天,就是30天也开不了花呀。他心思重重地走到后花园,不知不觉走到墙角落里,望着玉蕊花发呆,心里想,自己从小就死了父母,孤苦伶仃一个人,种了一辈子花,想不到被花老虎逼到这步田地。他淌着眼泪,伤心地望着玉蕊花,只见玉蕊花的叶子都掉光了,枝干光秃秃的在西北风里摇呀晃的。他望着哭着说着:"玉蕊花,人家说你是仙花。我服侍你几年,想不到今天为你送掉这条老命。"眼泪就像下雨似的哗哗地直往下淌……
老花匠正哭着,耳边好象听到有人叫他,再听听又没有了。过了一会儿又听到有人叫他,这一回听清楚了,细声细气的,是年轻姑娘清脆柔和的声音。老花匠抬头一看:一位长得很秀气的姑娘文文静静地站在面前,身上穿着洁白的衣裳,头上戴着金黄的花冠。老花匠想:这位姑娘我从来没见过啊!怎么这么晚还到花园里来呀?他正想着,姑娘轻声慢语地开口了:"老人家,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老花匠指指面前的玉蕊花说:"就是为了她,我活不成了!”
"老人家,你不要难过,我替你想法子。"姑娘说过,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了。
第二天天不亮,老花匠一??,是花的香味。他连忙赶到花园里一看,呆住了:玉蕊花竟然开了!雪白金黄,摇曳在西北风里,比早先还要好看。
老花匠赶紧到前厅告诉花老虎。花老虎不相信,当老花匠说谎,赶来一看,果然是真的。他呆呆地看着玉蕊花,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看了又看,闻了又闻,摸了又摸,半天,才高兴得张着个大嘴巴哈哈地笑着说:"真的,真的开出花来了。"
花老虎马上备帖,差人请城里的官、绅、财主和名士,到他花园里来饮酒赏花。哪晓得,等那班人物一个一个走进花园的时候,这株花又慢慢地蔫了。花老虎气得直跳直蹦,把老花匠叫来:"你在这株花上捣的什么鬼?你从实说来!”
"老爷明鉴,这株花果真是株仙花。我不晓得它怎么突然开出来,又突然蔫掉的!"
"你不肯说,给我用大刑侍候。你说不说?"
老花匠只好把他怎么在花园里哭,怎么有位年轻姑娘来劝他不要哭,一五一十统统直说了。
花老虎一听,嘿嘿嘿地笑得骨头都散了:"你果真看见一位年轻姑娘?”
"一点不假,长得十分标致呢。"
"这位姑娘从哪里来?”。
“我不知道。”
“这姑娘到哪里去了呢?”
"我不知道。"
花老虎琢磨了半天:难不成这位姑娘真是花仙,不愿在我的花园里落脚?也难怪,我这花园里花的品种太多太杂,一位花仙怎么高兴跟它们混在一起呢。花老虎立即改变了主意:"老头儿,我也不打你了,你仍旧回到招隐山下去吧,到来年三月,看看这玉蕊花开不开,如果开,你把它服侍好,我到那时来摆花宴。"这样,老花匠带了花又回到了招隐山。
到了第三年春三月,玉蕊花又开了。还是开在招隐山上的半山腰。花老虎马上带了一班衙役赶到招隐山。
花老虎和衙役们到招隐山原先挖过花的那儿一看,果真又长出了一株玉蕊花,雪白金黄,香气扑鼻,在万绿丛中,亭亭玉立,就像一个仙女一样。花老虎立刻下令:"给我找那个花仙!”
衙役们在花丛里、树林里,里里外外,找了一天一夜,连个人影儿都没得。花老虎气得直跺脚,明明是那仙女跟我作对,不愿见我。便叫衙役们放火烧花。他想:把花烧光,看看这个女人出来不出来?
衙役们架起干柴来烧花,不一会儿,火光冲天,火势越来越大。不过奇怪的是火不围着花烧,反而对着花老虎和一班衙役烧来,扑也扑不灭。他们逃到东,迎面冲出一只老虎;逃到西,西面也是一只老虎;往南往北迎头都有老虎。
远处看热闹的人个个拍巴掌,拍着拍着,看到火光里有个身穿洁白衣裳,头戴金黄花冠的姑娘,飘飘然地向西北方向飞走了。
火烧到天亮才熄掉。人们跑去一看,花老虎和衙役们都烧死了,玉蕊花也不见了。
那四只老虎呢?它们就在原先扒出来的那个洼塘里,用力扒呀扒的,又扒出四股碧清的泉水,满山遍野地流,流到哪里,那里就开出一大片光灿灿、亮晶晶的小白花。
人们惦记玉蕊仙子,在半山腰盖了一座玉蕊亭,给那个泉起了个名字叫"虎跑泉"。
直到现在玉蕊亭还立在半山腰,离它不远的地方就是虎跑泉。有时顺着泉水流过的地方,还能看到一撮一撮的小白花呢!
(郭维庚搜集整理/辉山口述/1980年)
4. 虎跑泉
"虎刨泉"和"虎刨泉”讲的是一个泉,都是老虎刨出来的泉眼,至于它不同的叫法和不同的来历,有着不同的故事解释,这些正反映了民间文学作品的丰富性。
南郊招隐寺,山谷幽深,风景秀丽。这儿当年曾是昭明太子读书的地方。山上有个高台就叫读书台。
招隐寺的前身叫昭明寺。太子读书的地方在山顶上,幽雅是幽雅,有一样不方便,就是吃水难。昭明太子想:要是附近能有泉水就好了。他闲暇无事,就满山跑,总想找到泉眼,可惜总找不到。
有一天,昭明太子在山坡散步,忽然一阵风过,树叶子沙沙作响,直往下掉。古语说:"云从龙,风从虎。"一点不假,果然有一只斑斓猛虎从山上穿纵蹦跳,来到半岗。哪知岗下有个小小山洼,猛虎前爪落空,一下陷了下去。昭明太子一见,暗暗吃惊,只见这只猛虎大吼了一声,两只后爪猛力一蹬,前爪一扬,奋力向上一窜,竟有一丈多高,上了岗子,一溜烟跳跃而去。昭明太子一看,刚才猛虎用力下蹬的地方,留下了一个足有三尺多深的塘儿,塘内有股泉水直向外渗出。昭明太子用双手捧看泉水,尝了一下,只觉得清凉香冽,非常甜美。太子大喜。这时,泉水源源不断地向外涌流,太子急忙吩咐,把泉水蓄起来。不到三天,泉水的周围围上石头,砌成了池子的模样,太子取名叫"虎刨泉",意思是说泉水是老虎刨出来的。以后,不晓得什么时候起,人们都叫起"虎跑泉”来了。
(辛正、步罗根搜集整理/罗祥云口述/198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