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位于镇江市东郊江边,约30公里处,高76米。圌山山势险峻雄秀,面临大江,从唐代起,圌山即成为海防要塞。南宋韩世忠曾在此镇守,至今山顶"烽火台",山下"韩桥”遗址仍存。
山上有"蟠龙洞"、"仙桃洞"、"滴水洞"、"箭洞"、"仙人洞"
等七十二洞,不仅洞洞神奇多姿,自然风光幽静秀美,而且流传有迷人的民间传说。
1. 画圌山
圌山雄立长江之滨,山上云雾缭绕,地势十分险要,山上设有江防炮台,人称"圌山关"。在老百姓眼里,圌山便是座"活"的山,有生命的山,英雄的山。它一天能"七十二变","一个时辰三个模样”……借助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当地军民抗击外来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了一个智歼外来侵略者的民间传说,歌颂了一对老渔民夫妇的爱国主义精神。
《画圌山》是鸦片战争时期民间文学作品代表作之一,入选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作品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和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近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
鸦片战争时候。英国鬼子打进长江口,听说镇江圌山关大炮厉害,就想偷偷的画下圌山全图去破炮台。
圌山是座水火山,一天七十二变,一个时辰三个模样,就是最有本领的画家,也画不象。据说,只有用一种日月水画,画出来的图才能跟着山变,圌山变成什么样子,图也出现什么样子。
圌山脚下,有一对老夫妻,没儿没女的,靠打鱼为生。他家屋檐底下,有个没把的破药罐子,还是上代留下来的,里面盛着天落水;年深日久从没倒过,足足有百余年了,据说那就是日月水。
有一天,老头子出去打鱼了,老太一人在家看门,来了个洋鬼子,对老太说:"老太婆,这罐子你可卖啊?”
老太抬头一看,心里纳闷:这个洋人不痴不呆的,要买这破药罐子做什么呢!便问:"你要它干什么用啊?”
这个!你别问,反正我给你银子就是了!”
"你不说什么用处,就不用想买这罐子!”
洋鬼子没有办法,只好说:"我要罐子里的水画圌山。”
“画圌山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这个,噢!我看圌山好看哪!"
老太见洋鬼子说话吞吞吐吐的,心里就犯疑:"卖这罐子,我要等老头子回来商量呢!"
洋鬼子一听急了,掏出几只大元宝,说,"我给你一百两银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老太更疑心:"不管怎样,等我老头回来再说。"
洋鬼子又连连加钱,老太高低不卖。洋鬼子见钱买不动,脸一变,伸手想抢。老太连忙把罐子端起来:"来!来!来!你敢抢,我就砸你的脑袋瓜。罐子砸碎了,瓦片子你也捞不到一块!"
洋鬼子一听又软下来:"哪个要抢你的,我想拿起来看看;你要等老头子商量,我停会来。告诉你家老头子,只要把罐子卖给我,金银财宝,你们要多少有多少。从此,你们两口子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交老运了!好,等一会我就来!"
洋鬼子前脚走,老头后脚进了门。老太就一五一十告诉老头子。老头子一听洋鬼子要画圌山,心里有数了:"好哇,这鬼子想用罐子里的水画圌山,破我们的圌山关,就让他们在罐子里栽跟头!"老两口一商量,忙把罐子里的水倒下江,换上江水,照旧放在屋檐底下。
不一会,那个洋鬼子果然来了,老头子说:"洋大人,你跑了这么远,既要罐子里的水画圌山。就把罐子带去吧!你的钱也不晓得是哪儿来的,我一文不要!"
洋鬼子一听,开心煞了,怕老头子反悔,二话没说,端起罐子就跑。他跑回去,用罐子里的水磨墨画出圌山全图;哪个小山头多高,炮台在哪儿,画得清清楚楚的。画好了,就溜回兵舰。兵舰上英国鬼子的小头目得了这幅图,胆大了,指挥着兵舰一直往里开。开到圌山关,就照着图上的地形向圌山开炮,一炮打不中,两炮打不中,一连三炮,炮炮落空;炮弹不是落下江,就是掉到荒山里。鬼子弄糊涂了,仔细望望圌山,山势一会儿一个样子,看看图,图还是原先的样子,跟山势一点不对。鬼子头目晓得上当了,急忙下令往回开。要逃命,没那么容易,圌山关大炮开口了,一炮把洋鬼子兵舰打沉了。舰上的鬼子全到长江喂鱼虾去了,那个画画的鬼子也在里面。
2. 圌山、五峰山和横山
在民间故事家眼里,那一座座山脉、都是有灵性的"人",将"山"拟人化,变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山兄弟",编织成有趣动人的风物传说,表达老百姓心中悟出来的朴素真理,传递他们的喜、怒、哀、乐,以故事形式,心传口授地教育下一代……
小秦王吆山填海,自从吆山鞭给海龙王的三公主盗走之后,一群大大小小的山,都停下来不走了。
离焦山几十里路远的江边上,也住下了三座山弟兄。圌山是老大,紧靠近江边;江山是老二,半边撂在江中;横山是老三,离江边总有五里路。
太阳一落山,弟兄三个讲话了。
横山点着头跟圌山说:“大哥,我离江边太远,吃水不方便,是不是把地方让点给我住住,我是小弟弟,你是老大哥。"
"老大哥怎么啦?我是福人蹲福地,小秦王就是把我吆到这福地方么!你要好地方去找老二。"
老大圌山心眼小,不愿帮弟弟,翻着眼,指着江山说,"它半边撂在江里,不但有水喝,还有鱼吃呢!”
老三横山苦着脸,又跑去跟江山说:"二哥,你蹲这个地方蛮好,是不是让一点给我。"
"不可能,不可能,我蹲的是天赐的福地。"江山也是个鸡肠子,头一摇,眼一闭,不理它。
老大不让,老二不肯,这叫什么亲兄弟?
横山越想越气,袖子一捋,搭起弓箭就要跟老二动手了。
江山一看苗头不对,忙不迭地直摆手:"你不能打我!要打,你和老大打去。"
横山火从八处冒,弓箭头一掉,对着老大,"嗖一"地就是一箭。这一箭,刚好射到圌山的肩膀上,鲜血直流,肩上留下了通天洞,这就是现有的"箭洞"。
圌山来火了,忍着疼,对着横山责问:"你为什么要射我一箭?"
"老二叫的。"横山指指江山说。
圌山又抓住江山,责问道:"是你出的坏点子?”
"哪……哪个说的?”江山结结巴巴不承认。
圌山更火了,把拳头一捋,对着江山头上就是一记:"你出坏点子,还不承认是吧?”
这一下可打得不轻,江山头顶上,顿时起了五个大瘤。你看江山不是有五座山峰吗?好象五个大瘤一样,所以又叫五峰山。
江山也光火了,它对横山恨死了,手一伸,对着它就是一巴掌。这一巴掌打得也不轻,把横山头上的帽子都打飞了。人说横山头,横山头,并不是说横山没有头,而是说横山头上光秃秃的,光着头,没有帽子了。
这弟兄三个,为了争地盘,打得头破血流,好好的身子留下了"伤痕",多不好啊!直到现在,当地老百姓教育弟兄们和睦相处,都说,你们不要学圌山、江山、横山弟兄三个闹别扭,要团结。
3. 箭洞的传说
有关箭洞的传说很多,有的说是是后羿射日时,一箭没射到太阳,而将圌山山腰射穿;有的说是小秦王吆山塞海时,圌山不肯移动,用神鞭将圌山山肩抽穿……这里记叙的是大禹治水时用"柳枝箭",射穿圌山,造就了奇异的著名风景点——"箭洞"。大禹是后人对禹的尊称。他是夏朝的创建者,代父鲧治理洪水,用疏导的办法治水成功。这在《箭洞的传说》中又一次得到进一步的印证。
这是个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故事。传奇的情节,塑造了治水英雄大禹的形象,将他放入神界来对抗大自然的威力,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征服和对英雄大禹的神勇和智慧的赞美。
古时候,长江沿岸洪水为患,凶猛的恶浪淹没了千顷良田。
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来到丹阳、丹徒一带,带领大伙儿疏渠引洪,治理水患。大禹肩挑畚箕来回奔跑在工地上。挑啊,挑啊,猛然,觉得肩上一震,只听得"嘣"地一声。不好,担绳断了!他正想抓住绷断担绳的畚箕,忽又听得"哗啦"一声巨响,另一头畚箕里的土全部泼翻在地上了。断绳的一头在西边,以后,人们就把这土墩叫做“断绳墩”。东边一个土墩取名叫“华山”。为什么?因为大禹担土绳断时,另一畚箕的土"哗啦"一声翻掉在东边,所以人们取其谐音,把??山"了。
当时,大禹抬头一看,只见长江岸边矗立着一座山,那山犹如一道屏障,挡住了洪水的去路。若要引退洪水,除非劈开这座山头。怎么办?大禹寻思了一阵,发觉身边有一棵柳树,他上前折下两根树枝,剥去一根的树皮,做成弓架,树皮当弦,做成柳枝弓。他又把另一根柳枝,削成了一支柳枝箭,然后枝箭似一道闪电,离弦飞去,"轰"地一声,只见那山抖动了一下,把山头射穿一个大窟窿。顿时,滚滚洪水穿过山洞,哗哗地流入万里长江之中。老百姓们都欢呼雀跃。这被大禹引箭射穿的山就是长江岸边的圌山。现在圌山的山腰上,还留下一个洞,大家都叫它"箭洞"。
天气晴朗,站在华山顶上,可以望见圌山腰上的箭洞呢!那柳枝箭飞过的地方,就出现了一条通向圌山的长沟,人们口它"柳树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