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政府门户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镇江概览 > 民间采风
白蛇传说
来源: 时间:2008-10-26 [ ] 浏览次数:21 [打印] [关闭] [ 收藏]
 

《白蛇传》作为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部寓意深刻的民间神话故事,以生动曲折的传奇情节,有血有肉的丰满人物形象,深刻的思想内涵,塑适了一个完美多情的中国妇女形象,"像折光镜一样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告诉人们正义者是不应被镇压的深刻主题。” 

镇江是《白蛇传》的发源地。现今流传的《白蛇传》故事的基本情节完成,是清代方成培改编的《雷峰塔传奇》,故事中最大的突破是增加了能表现白娘子性格的"水斗"、"盗仙草”等情节,这重要情节的发展更与镇江有着密切关系。从此,有了“水漫金山寺"之说,既增加了故事的浪漫主义色彩,又表现了白娘子的人情味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故事情节也更明确地体现民众的愿望。

《白蛇传》故事的影响远播海内外。早在1834年法国就有书提到《雷峰塔传奇》,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白蛇传的故事流传。根据有关资料查考,巴基斯坦的《美女蛇》、朝鲜的《蛇姑娘》、印度的《蛇变少女》、日本的《蛇妻》和《蛇别》等故事,也都和白蛇传故事内容相仿。由此可见,白蛇传故事是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民间故事,也是世界性文化遗产。

有关白蛇传的小说、演义创作,从白蛇传故事产生起从未间断过。近代,许多作家都很看重白蛇传故事。1955年、1956年,著名作家张恨水、赵清阁先后创作了通俗小说《白蛇传》。2001年,镇江市作家、民间文艺家康新民、陈静创作了通俗小说《白娘子与许仙》。2001年10月在《白蛇传》发源地——镇江市举办了《白蛇传民间文化艺术展》,受到中外游客的关注。人们参观后普遍认为整个展览布局新颖,民间气息浓郁,艺术风格鲜明,显示了"吴头楚尾"的民间艺术魁力(展览共分:一、白蛇传的产生、流传和演进;二、白蛇传与民间文学;三、白蛇传与文学;四、白蛇传与戏曲;五、白蛇传与民俗;六、白蛇传与民间艺术;七、白蛇传与旅游;八、白蛇传在国外等八个部分)。
1.《白蛇传》

《白蛇传》的传说在镇江流传较广。1989年江、浙、沪两省一市曾在镇江召开第二届白蛇传学术讨论会,镇江文联、民研会出版《白蛇传资料本》。所收《自蛇传》故事是根据李三保、李志中等人口述整理。

《白蛇传》故事中,多处描绘古城镇江的名胜古迹,如,"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五条街"等,并将这些风景点,巧妙地穿插进故事之中,衬托了故事的背景,增加了故事的观赏性、知识性。

吊打茅山道

这天是吕祖会,家家都到道观里烧太平香,祈求化灾消难。许仙出门看诊,迎面撞见一个道士,身穿石青道袍,头戴荷花巾,左边挂着宝剑,右边挂着大葫芦,挑副香担游游荡荡地向他走来。许仙和道士迎头擦肩而过,只听道士嘀咕道:"你这个人脸有妖气哩!"

许仙一听,心里一颤。他生性属鼠的胆小,吓得心里"咚咚"直跳,忙不迭地停下步子,一看香担上"乾元观"三个大宇,知道来人是茅山真人。

"请道长明示!"

可茅山道士盯住许仙望,只字不漏,望得许仙慌了神,不知如何是好。他再凝神一想,请人消灾,哪能空手,可摸摸身上却分文未带。他一抬头,只见道士死死盯住他手上的檀香扇望,他想这倒是件贵重之物,不如以它消灾吧!

"道长。如不嫌弃,这宝扇请笑纳。"

茅山道士笑笑,也不客气,顺手接过檀香扇,立即给他点明:你家有白、青二蛇缠身,赠你二道灵符,贴在二妖脸上,蛇妖即刻现形。临走还约好,明日晌午在金银桥旁柳树下听消息。

许仙疑疑惑惑,怀揣二道灵符,也不出诊看病了。掉头回家。白娘娘一看许仙闷闷不乐,便问道:

"夫君,今天出门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告诉为妻,也好为你解闷。”

许仙望望贤淑美貌的妻子,怎么也不信是蛇精所变。他是个实在人,肚里也盛不下半句话,便掏出二道灵符,将如何遇到茅山道士的事一五一十全说了出来。

白娘娘一听,这茅山道土实在可恶,骗走我家檀香扇不算,还想拆散我夫妻,便说:"要知道为妻是人是妖,这事不难。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烧。瘟道土既然说贴灵符,我会现原形,那我就当场试试吧!"说着便抢过一张灵符,自己朝脸上一贴,吓得许仙直往后退,生怕美妻变为恶蛇。这灵符对道力深厚的白娘娘来说,实在是张废纸。

许仙一看爱妻并未现形,心里当然高兴,连连骂道:"这瘟道士可恨,我明日定向他追回檀香扇。"

第二天,白娘娘、小青青跟许仙来到金银桥旁柳树下,老远看见茅山道士站在那儿。

小青青火冒三丈,大声骂道:

"好你个瘟道士,你花言巧语骗走我家公子的檀香扇,还不赶快交出来!”

茅山道士一看白娘娘和小青青气势汹汹而来,知道事情不妙,抽出身边降妖剑,指着白娘娘和小青青道:"二妖精,死到临头,还不跪下受降!”

这时,四周已围满了过路客商和行人。

白娘娘看看围观行人,说道:"诸位老爷大爹,大娘大婶,小姐官人,邻里好友,请你们评评理!我家夫妻恩爱,可这瘟道士硬说我是蛇精所变,还骗走我家贵重的宝物檀香扇。"

围观人群里叽叽喳喳,有的说:"哎,道士,你说人家是妖怪,你就捉吧!"

茅山道士大喝一声:"那我就不客气了!”只见他点起灵符,用宝剑挑起,口喷法水,嘴里念念有词,将手中宝剑抛向天空,直向白娘娘刺来……

白娘娘一望,这还得了,连忙将头上玉簪拔下,也朝空中一抛,只见玉簪闪闪发光,迎向宝剑,只听"叭"的一声,宝剑断成两截,掉下地。

百姓都望呆了。

茅山道士知道苗头不对,掉头就想溜了,白娘娘掏出花手帕,朝半空一抛,眨眼间,茅山道士就被捆吊在柳树上,原来这不是手帕,是捆仙索。

茅山道士被吊在树上,苦苦哀求。

白娘娘大声问道:"我们可是妖精?”

"不是,不是,绝对不是!"

"那你为何诬陷我们姐妹二人y

"那——"

小青青一看,茅山道士吞吞吐吐,上前大喝一声:"那是什么?”

"那是为了骗钱。"

许仙站在一旁,恨恨地说道:"快还我家檀香扇!"

小青青上前,从道士怀里找出檀香扇,交给许仙。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小青青将茅山道士松绑,许仙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跟白娘娘赔不是,说:"夫人,我……"

"你痴了!"白娘娘说着,手指轻轻地点了一下许仙的头,掉头暗暗好笑。

茅山道士被吊打,吃足了苦头,并不死心,他跑到金山寺长老法海面前哭诉,求他出来再捉白娘娘和小青青。
保和堂

自打吊打茅山道士以后,白娘娘和许仙又从姑苏迁到镇江,在五条街上开了爿保和堂药店,两人过得恩恩爱爱,甜甜蜜蜜。

这时,镇江闹瘟疫,一个传染给一个,得病的面黄肌瘦,没精打采,躺在床上的,倒在路边的,到处都是。

一天,许仙愁眉苦脸地跟白娘娘说:"外面闹瘟疫,正要药用,店里药不多了,怎么办?”白娘娘想了想,说:"草药,我倒认识哩!外头药既然一时难进,不如明天起,我到山上去采,店里有了药,也好解救百姓。"许仙说:"山上野兽多,你可要当心啊!"

白娘娘点点头。

第二天,到了五更三点,白娘娘背了一只药篓子去采药。到哪儿去采药呢?到西门外。镇江西门外30里有一座高山,叫"坎船山,又名"百草山"。传说这里当年是一片汪洋,岛上蛇蝎横行,住的一些人家,终日阴气沉沉,苦得不得了。百草仙子装了一船草药,来救受苦受难的百姓,不想到了这里,狂风把船刮翻了,变成了一座山——至今这山还像一只底朝天的船,山上长了百样草药。

白娘娘驾了白云飞到百草山,满山百草直是点头,奇香异味直往她鼻子里钻。白娘娘在百草丛中,很快采满了一篓子草药。

打这天起,保和堂药店的药又多了起来,什么龙胆草、金银花、贯众、黄柏,堆得像一座座小山。白娘娘和许仙在店门口,又摆了一口圆桌大小的水缸,煎了满满一缸汤药,不要钱给人喝,治好了不少穷苦百姓的疾病,救了不少人的性命。

俗话说:“好事传千里。”镇江到处很快传开了:"保和堂的药灵、人好。"这么一来,有病的个个都朝保和堂跑了。哪晓得,这件事触犯了金山寺的长老法海和尚。本来百姓有病,总跑到金山寺找法海和尚念??得要给香钱的;不想如今有了病,都往五条街上的保和堂跑了,香钱收不到了,他不恨吗?再一细打听,原来这个事情是对头星白娘娘做出来的,他更恨了。他闭着眼睛,掐着佛珠,终于想出了一条毒计……

这天,到了五更三点,白娘娘药篓一背,又去采草药了。许仙刚刚送走白娘娘,关好门,只听见外头"笃笃笃",传来一阵木鱼的声音,这声音越来越响,大清老早的听得人心烦。许仙把门一开,只见一个圆头胖脑,白净净的老和尚盘膝坐在门口,脚前放了个脸盆大的木鱼,闭着眼睛直敲哩!

许仙是个软心肠的人,笑笑说:"老禅师,大清老早的化什么缘?”

法海摇摇头。

"老禅师,既不化缘,有什么事吧?”

法海慢慢睁开眼,一双眼珠子直转,转到许仙的脸上,说:"施主,老僧看你脸有妖气!"

许仙吓了一跳,急忙问:"老禅师,此话怎讲?”

"施主,此处不是说话处,明日到金山寺找我法海!"法海说着站了起来,两眼露出凶光,压低嗓门,声音像蚊子一样:"这话上不能告诉父母,下不能告诉妻子儿女,不然可要五雷击顶啊!"法海说完,敲着木鱼向金山方向走去。
五月端午
第二天,许仙从金山回来之后,一直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本来恩恩爱爱的夫妻,如今变得离汤离水的了。

五月端午到了,家家作兴门上插菖蒲艾草,人人喝点雄黄酒;辟辟邪气和蛇虫百脚。

小青青根基差,白娘娘怕她熬不过午时,更碰不得雄黄酒,叫她躲进了深山。

中午,许仙死缠硬拉,一定要白娘娘陪她吃雄黄酒。为什呢?因为那日法海在金山寺跟他说白娘娘是妖怪。起初,许仙怎么也不相信,但法海一口咬定白娘娘是白蛇。说你端午节要她喝雄黄酒,她一定不肯喝;她要是喝了,就会现出蛇形来。许仙一直把这事憋在肚里,疑疑惑惑。刚好今天是端午节,他想试试。

白娘娘晓得许仙硬拉她喝雄黄酒,是法海的诡计,就不肯喝。许仙一看这不是应了法海的话?脸朝下一沉,说:"你我如是真夫妻嘛,你就喝!"
这一说嘛,白娘娘为难了。不喝吧,丈夫心里不除疑,要中法海的计;喝吧,自己要是现了形,也中了法海的计。怎么办?她倚仗自己根基好,苦笑了笑,勉勉强强喝了半杯。许仙一望白娘娘真喝了雄黄酒,也就不把法海的话放在心里了。
白娘娘喝下了半杯雄黄酒,酒性药性一发作,心里着实难过了,头昏昏沉沉,心像刀绞一般。她跟许仙说:“相公,今天我头有点昏。”

"那你就上床躺躺吧!"

白娘娘随手放下白罗纱的蚊帐,脸朝床里,睡觉了。今天,许仙心里高兴,多少天的疑心病去掉了。他想:这班和尚真是疑神见鬼,搬弄是非,要是听了他的话,我们夫妻不是不和了吗?他左一杯,右一杯,喝得差不多了,也想上床休息。他把半边帐子一掀,只见一条白蛇挂在帐沿下面。许仙一吓,"咚"地一倒,死过去了。

午时一边,白娘娘雄黄酒性过了,一看许仙死了,晓得是被自己现了形吓的,哭得死去活来。

这时,小青青躲过午时也回来了。白娘娘跟小青青说,"如今要救许郎的性命,只有到峨媚山上去盗仙草了,就是不晓得能不能回头?现在拜托妹妹一件事:许郎请你照应着。我七天不回头,恐怕就死在那儿了……"

白娘娘说着说着,眼泪簌簌地直往下淌。

小青青说:"姐姐,你就放心好了。我一定等你回来。"

盗仙草

白娘娘驾了白云,越过了九十九座山,跨过了九十九条河,飞到了峨媚山。只见山顶上,有鹤童和鹿童两位仙子的看守。白娘娘变了一条小白蛇,"吱——"地一下窜进了仙草窝里。鹤童鹿童一点没有觉察,看看山上,草不动,树不摇,鸦雀无声,还以为一切如常呢,转了一阵就回仙洞去了。

白娘娘一望,机会来了。她"咝咝"地向灵芝草游去。这灵芝草能起死回生呢!她一下衔了两棵在嘴里,怕许仙吃一棵灵芝草不够呢!刚要走,不想鹿童又出来察看了。她连忙又躲进仙草窝里,屏住气,不敢动。鹿童一望,灵芝草少了两棵。这还得了!就在四下八处里找了,一下看见了白娘娘,两下打了起来。白娘娘虚晃了一剑,正想溜,只听见头顶上呱地一声尖叫,飞来了一只白鹤。白娘娘一吓,跌倒在地,现了原形。白鹤仙子张开两个爪子,朝白娘娘身上一站,低头伸出长长的尖嘴,正要来叼白蛇,忽然听到一声:"徒儿,休动!"鹤童连忙抬起头来。
原来,鹤童、鹿童的师父南极仙翁从洞里出来了。他叫白娘娘站起来,问她为何来盗仙草。白娘娘俩眼泪花花的,说她与许郎成婚己身怀六甲。再说,许仙死去了六天,不能再耽搁工夫了。她把苦情一说,南极仙翁心里十分不忍,随即叫白鹤仙子送她回镇江。今天不到许仙就救不活了。
白娘娘伏在白鹤身上,转眼飞到了镇江五条街保和堂。小青哭呢!今天已经第六天了,姐姐怕是死在峨眉山了。

白娘娘飞进窗子,站在小青面前:"小青,小青,我来了。"

这时,许仙的命是十分剩下了一厘,只有一口游丝大的气了。白娘娘连忙用阴阳水,把灵芝草一泡,想朝许仙嘴里灌。哪晓得许仙牙关已经紧闭了,好不容易才撬开,仙水"咕噜"下肚了。只听五脏里“孔咚、孔咚"地响了一阵,不到一时三刻工夫,许仙微微动了一下,嘴一张,"呼哧呼哧"出气了。

  许仙慢慢睁开双眼,一看白娘娘和小青青围住他,他一把拉住白娘娘的手,说:"娘子,娘子,我现在在哪里?”

  白娘娘一看许仙醒了,喉咙里像塞了什么东西,眼泪滴滴答答直掉,一颗一颗地掉在许仙脸上。

水漫金山

俗话说:"菩萨面,蝎子心。"许仙刚刚病好,法海又花言巧语把他骗上金山,藏在法座背后。

这下可急坏了白娘娘。

小青青跺着脚,说,"姐姐,法海老秃驴欺人太甚!走,我们上山跟他要人,如若不给,就杀他个鸡犬不留。"白娘娘一想,事到如今,也只有上门要人了,不过还是先礼后兵的好。她齐眉扎起白绫包贴,上穿白绫短袄,下扎八幅罗裙,带着小青青,一路出了镇江西门。转眼到了江边,只见白浪滔滔的长江中有一个小岛,小岛上上下下全是庙宇、禅房,隔江望去,香雾腾腾,那就是金山寺。

白娘娘脱下一只花鞋,朝江里一撂,江上立即漂起一只五花彩篷的木船。白娘娘站在船头点篙,小青青站在后躺摇橹。小船迎着浪头向前,一蓬放到金山寺门前。

法海站在金山顶上,手执禅杖。他心怀鬼胎,早叫小和尚把寺门关得像个铁桶似的。白娘娘一见法海,火从八处冒,心想,你法海三番五次拆散我恩爱夫妻,今天又逼许郎出家修行,这口气真叫人忍不下去!她本想狠狠地骂他一顿,解解心头之恨,又一想还是先礼后兵为好,便客客气气地道了万福,说,"长老,我和许仙是结发夫妻。如今我已怀孕六月,家中无人照料。看在我们夫妻面上,请放他回家……"

白娘娘好说歹说,法海总是闷声不响,站在那儿把个头仰到了天上。过了半天,他才指着白娘娘恶狠狠地骂道:"你这个孽畜,本是深山的妖精,怎好和许仙成婚?这里是佛门圣地,怎容你胡闹?阿弥陀佛……"

小青青一听,这是什么话!气得两眼直冒金星,没容法海把话讲完,抢上一步,大声骂道,"你这个老秃驴,这里是什么佛门圣地?放着经书不念,伤天害理,拆散人家夫妻。真是狗咬老鼠——多管闲事!今日,如若不把许仙交还我姐姐,我小青青定要剁下你这颗秃驴头!"

法海气急败坏,提起架裟,把禅杖举了举,露出凶恶的真相,嚎叫起来:"阿弥陀佛,你们这两条蛇精,胆敢胡言乱语,兴风作浪,可不要怪我法海!"

白娘娘肺都气炸了,她站在船头,对着东、西、南、北各方合十一拜。说道:"各路龙王师兄,我白娘娘和许仙真诚相爱,只因法海一直从中挑拨破坏,威逼许仙修行,今天不为别事,只求夫妻团聚,请各位师兄帮忙。"说完对四方恭恭敬敬地叩了四个响头。

这时,只见天上乌云翻滚,狂风四起,白浪滔天,看着看着江水哗哗直涨:东海的水,南海的水,西海的水,北海的水,一齐都往这里涌来了。法海一看,大事不好,金山寺一下被淹了半截子。他连忙把风火袈裟披上山头,只顾他的金山寺,不顾镇江全城的黎民百姓了。

这时,有个小和尚觑着眼从门缝里往外一望,吓慌了神。只见东边白浪滔滔的江面上,一排排扁担大的潮虾一蹦一跳,撅起来总有丈把高吓得他舌头伸出来缩不进去;他再朝西边白浪滔滔的江面上一望,一队队的圆桌大的龟精鳖怪,尾巴一皱,头一伸,都碰到金山寺门边儿了,吓得他心里"咚咚"直敲鼓;他再向南边白浪滔滔的江面一望,一个个磨盘大的蚌壳上,站着手舞刀剑的标致美貌女子,看得他目瞪口呆;他再朝北边白浪滔滔的江面一望,一团团的螃蟹八只爪子,七手八脚,横着身子直往金山寺上爬;吓得小和尚嘴里直骂法海:"这个老和尚啊,无缘无故地拆散人家夫妻,太平庵不住,偏要住心焦寺,这下子好,人家找上门来了,你是身穿蓑衣来救火——引火烧身,活该!"嘴里骂着,连滚带爬,直往后山溜……

这时,四海的水,汇聚到一起,一浪高似一浪,如同山呼海啸,向着金山涌去……

2.泪漫金山寺

《泪漫金山寺》是讲述者宗震名(82岁)幼时在宜兴听朱老太太讲的。朱老太太时已80余岁,而宗老其时年仅13岁。根据宗老的回忆,在100多年以前,江南一带的农村确实流传过泪漫金山寺的传说。但清代以前的戏曲上都没有这个清节,乾隆三年刊刻的黄图珌的看山阁乐府《雷峰塔》里既没有"水漫",也没有"泪漫"。此后,梨园旧抄本,增加了"水斗"的情节。清代方成培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刻本)保留了"水斗"的情节,自此,"水漫"即广泛流传开来,而"泪漫"已鲜为人知。
从"水漫"至"泪漫"的复出,是对社会形态中人们失去道德控制的一种忧虑和思考。“泪漫"是在呼唤道德的威力,不过故事也说明凡事要弘扬正义,既要有德治更要有法治。这正是“泪漫金山寺”留给人们的另一个深刻启示!

从前,有个传说,叫做白娘娘水漫金山寺,其实不是水漫,是泪漫金山寺。

许仙受了法诲的骗,跑到金山寺,就被法海关起来了。白娘娘知道后,急得心痛;小青青气得跺脚;两人二话没说急匆匆地赶到江边。那辰光,金山寺还在江中心。

白娘娘和小青青来到金山寺大门外,依着小青青的性子,就要冲上山去,和法海拼命。但是,白娘娘一向温和善良,她拦住小青青,恳求法海出来答话。
这时候,法海在山顶上,他早就看见白娘娘了,但没敢作声,他晓得白娘娘是来找他要许仙的,能躲则躲,能赖则赖,躲不了,赖不了,就只好硬着头皮答腔了:"孽畜,你来干什么?”

白娘娘、小青青抬头一看,法海站在那里呢!小青青拔出宝剑,就要跃上山顶。白娘娘一把拉住她,向她摆摆手,叫他忍住气,不要上去。"先礼后兵"嘛!她对着法海施了一礼:"老禅师,我和你近日无冤,往日无仇,禅师何苦三番两次拆散我恩爱夫妻。我对许仙并无二意,不过为了报恩而已。还望禅师念我一片苦心,高抬贵手,放了我家的许郎吧!"

法海不理白娘娘,恶脸一沉,把手里的禅杖向空中一抛,"啪"的一声,化成五爪金龙,直向白娘娘、小青青扑来。说时迟,那时快,小青"刷"地一下,变成一条青龙,腾空而起,死命咬住金龙的尾巴,金龙的尾巴甩不起,身子动不得,"咣当"一声落在地上,依旧是一根禅杖。法海一看,这个法宝不灵了,又赶紧取下套在颈项里的佛珠,向空中抛去。这佛珠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共一百零八颗,本是佛家念佛用的。因为法海要开杀戒,嘴里念念有词,施上邪法,只见一百零八颗念佛珠,变成一百零八颗骷髅头,鬼气森森,寒光闪闪,直向白娘娘脑门压来。白娘娘晓得佛珠的厉害,刚好盗仙草的时候,南极仙翁赐给她两棵灵芝草,一棵给许仙吃了,一棵还在身上,一物降一物,一宝降一宝,连忙把灵芝草抛出,只听"哗"的一声,一百零八颗骷髅头,七零八落,稀里哗啦地掉到江心里去了。

白娘娘被迫还手,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一上一下,一来一回,在云里翻了七十二个筋斗。她苦苦哀求,叩头打躬,头都叩得淌出血来了,嘴里还不住地喊,"求师父放了我家许郎吧!"

就在这个时候,金山周围、大江南北、天上地下、人山人海,都争着看法海欺负白娘娘。看呀看的,齐声呐喊,都骂法海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看呀看的,都为白娘娘伤心,齐声痛哭泪如雨下。地下有人哭,天上也有人哭。天上什么人哭呀?菩萨。原来白娘娘的哭声,惊动了大大小小的菩萨,也都站在云头上看。看呀看的,眼泪淌的哗哗响。天上人间,同声哭,真是泪如潮涌。眼看着,泪流满地,泪水愈猛,积水愈来愈高,泪水漫过码头,漫过山坡,漫过围墙,霎时间,一片汪洋,偌大的一座金山寺只露出一个宝塔尖了。
所以,金山寺是泪漫的,不是水漫。要是水漫。法海才不在乎呢,金山本来就在水里嘛。泪水是人心嘛,法海自然害怕了。


(郭维庚采录/宇震名讲述/1985年7月7日)
 

    
   E-mail推荐:     打印本页    关闭本窗口
      相关文章  
  首页  |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豁免条例  |  建言献策  |  监督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