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工作回顾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忘初心勇担政治责任
坚持高定位贯彻市委部署,对市委的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始终以创先争优的姿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落实。特别是2016年,按照市委部署,以强化民主法治为导向,认真抓好人大换届选举工作,组织全市240多万选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顺利选出3692名新一届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和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确保了换届选举风清气正、选举结果人民满意。在履职上同心协力。紧扣市委中心任务安排人大工作,围绕安置房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综合改革等全局重点工作,每年突出一个主题,持续发力,跟踪问效,扎实推动市委要求落地见效。
二、始终坚持服务大局,凝心聚力推动改革发展
常委会把推动改革发展作为服务大局的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发挥人大工作在推动全局中的重要作用。
持续推动“十二五”规划实施。坚持年中听取和审议上半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年度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跟踪推进镇江发展“六个年”、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等重点任务。
持续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对“三集”园区建设、文化产业、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调研视察,认真督办“整合‘三山’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加快国家高新区建设”等重要建议,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防范金融风险、推进大项目和载体建设等方面提出意见,加强跟踪督促。
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常委会持续推进“加快镇江生态文明建设”议案的跟踪督办,突出“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发展生态农业”“工业绿色转型”等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每年一件议案,汇聚全市力量,推动镇江以“生态文明”厚植发展优势。
三、始终坚持依法治市,开拓进取提升治理能力
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推进依法治市作为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抢抓机遇,乘势作为,着力推动法治成为镇江的核心竞争力。
实施地方立法开启新征程。2015年,镇江在全省首批获得地方立法权。率先在全省新获立法权设区市中出台首部地方性法规,并被评为“江苏省第三届十大法治事件”之首。把城市最核心、百姓最关注的“三山”南山保护、镇江香醋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等作为立法重点,领先全省设区市出台4部地方性法规。
加强法律监督实现新提升。在全省创新对所有政府工作部门、垂直部门和“两院”,进行“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专项评议,对常委会任命的10名局长、3名法院副院长、3名检察院副检察长进行述职评议,并将评议结果与单位绩效挂钩,推进了360多个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新风尚。扎实推动“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依法对“七五”普法规划作出决议。严格执行任前法律知识考试、任后述职评议等制度,并在全省首开先河,举行了新一届政府组成人员就职宣誓仪式。
四、始终坚持为民履职,精准发力促进民生改善
常委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推动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促进镇江发展更有“温度”,人民幸福更有“质感”。
积极促进发展惠民。视察高校园区建设、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等工作,调研公共文化体育事业、城乡公交一体化、社保基金运行等情况,督办“推进‘健康镇江’2015行动”“调整居民合作医疗费缴纳方式”等建议。
积极促进民生“三安”。聚焦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社会安定,集中视察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小学“校安工程”、青奥会安保“五大专项行动”等工作。
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加大对物业管理、空斗墙改造、人力客运三轮车退市、城市排水防涝工程、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推动;审议农村扶贫工作,作出“关于实施特困群体托底保障工程的决议”。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共接待群众来访1596批3529人次,受理来信来电3273件次,督办重点信访件235件。
五、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创新作为提升履职水平
常委会坚持“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总要求,注重紧跟形势、紧贴大局、紧盯一流、创新作为,积极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为人大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决定权行使更规范。以市委文件转发《市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完善了地方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机制。紧贴市委中心工作,与“一府两院”积极沟通,与代表和群众密切联系,先后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等作出决议决定。依法作出“授予毛罕平等二十人‘镇江市人民奖章’荣誉称号的决定”,召开全市性大会隆重表彰。
预决算监督更到位。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暂行办法》,市本级公共财政从“一本账”拓展到“四本账”,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人大监督拓展到对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决算和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财政总预算和各部门预算首次向社会公开,市本级预算调整方案首次以议案形式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审议发言更精准。明确人大审议发言必须遵循“334”的要求,30%讲成绩、30%讲问题、40%讲办法,审议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工作做法全省推广。常态化采用“审议+询问+票决”的“组合拳”,对重点议题增强监督刚性。制定跟踪监督办法,确保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到实处。
政情通报更务实。改变以往政府单向通报政情、代表以听为主的状况,把话语权更多地留给代表,市长通报政情,全体副市长现场接受代表询问,并进行电视、网络全程直播,将知情问政“席位”从会场延伸到千家万户。
理论创新更开放。积极发挥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作用,组建人大专家库、人大立法专家咨询组、人大工作制度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累计完成理论文章100多篇。
基层创新更活跃。在全省创新建立了市和辖市区人大工作联动机制、基层人大“八项规范”,既形成了人大工作整体合力,更推动了基层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六、始终坚持依靠代表,同心同德夯实履职基础
常委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紧紧依靠代表开展工作,切实打牢人大履职行权的群众基础。
拓宽代表履职渠道。坚持每年组织一次专题学习、开展一次专题调研、联系一个村或社区、接待一次选民的代表小组“四个一”活动,累计形成了87篇调研报告,并为定点联系村或社区筹集帮扶资金400多万元。组织代表参与立法调研、执法检查、专项评议、视察调研、列席人大有关会议共2700多人次。
创新代表履职平台。创新组织“五级代表统一接待选民日”活动,每年9月15日,全体市领导代表和近4000名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接待点,累计接待选民4万多人次,形成市人大代表建议214件。代表联络工作站(室)实现镇村全覆盖,各级代表累计接待选民15万多人次,收集选民意见建议12万3千多条,梳理形成各级代表建议3万多件。
提高代表履职成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对跨年度的建议进行集中“回头看”。本届888件议案建议解决629件,解决率达70.8%,比届初翻了一番。以代表履职为抓手,建立完善市人大代表活动“四优”表彰、述职评议和履职档案、积分、公示以及服务保障等机制,在全省率先常态化组织对8名省人大代表和省直镇江组的履职评议。
常委会高度重视人大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以过硬的素质激发新活力,与全国人大培训中心、延安干部学院、市委党校等联合举办11期培训班,分层次组织人大代表、人大干部学习培训考察2000多人次;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回顾本届,我们有五点体会感受最深:一是必须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只有把争取党委领导作为创造环境的第一要求,坚持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强化“四个意识”,把党的意图创造性贯彻到人大各项工作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二是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把党委要求抓、政府正在干、群众有期盼,通过人大推动能够落实到位的事,作为人大工作的着力点,人大的舞台才会宽广,监督的内容才会丰富,人大工作才会赢得党委的支持、政府的协同和群众的信任。三是必须以民为本、为民履职。只有紧紧依靠全体人大代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使人大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更好地体现人民性。四是必须求真务实、依法行权。只有把“解决问题、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作为工作重心,搞好依法履职的“大合唱”,地方各级国家机关才能不断汇聚“强富美高”的正能量。五是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内容和方法,完善工作机制,才能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推动人大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对新一届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发挥好人大独特的政治优势。把好计划和预算的预审关、批准关和执行关,推动主要指标按序时完成,促进“三个口袋”更加充实;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振兴等,广泛深入调研,集中各方智慧,合力推动经济转型出关;围绕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宁镇扬一体化、全域旅游发展、特色小镇建设等重大问题,多谋长远之计,多出务实之策,多抓推动落实。
二、进一步用好地方立法的宝贵资源。深入贯彻市委关于加强地方立法工作的意见,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加强重点领域特别是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领域的立法。
三、进一步提升依法监督的工作实效。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持续发力,积极助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跟踪推进“三大片区”环境整治和“一湖九河”水环境治理,为生态领先特色发展聚智聚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持续发力,特别是要抓住看病、上学、养老“三个焦点问题”和民生“三安”,选择议题,监督推动,增强实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和人大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