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正在召开,市经信部门日前公布的系列数据表明,我市工业经济在主要指标飘红的同时,“质地”越来越绿。作为2016年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唯一议案,镇江工业绿色转型以良好成效,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
去年,张炳良等10名代表提出“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后被列为市人大当年唯一的议案,进而成为市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
“绿色转型本就是我市工业确定的重要发展战略,被列为去年市人大唯一的议案后,我们真切感受到责任更重大,推进起来也更加不遗余力。”市经信委主任卜晓放透露,去年以来,全市经信系统在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时,也会多一份“使命感”——在办理“第一议案”。
那么,办理情况到底如何?市经信委近日出炉的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去年,我市八大高耗能行业(包括金属冶炼、化学制品制造、电力热力生产等)应税销售同比增长0.56%,低于全市工业增幅5.44个百分点;在全市工业中的占比为40.25%,较上年度下降1.87个百分点;重点能耗企业销售和能源消费升降同现,如江南化工应税销售同比增长3.59%,综合能源消费量却较上年度下降5.99%。
卜晓放表示,高耗能行业是全市工业绿色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总体呈增势缓、占比降、能效升的运行态势,使得我市工业绿色转型的实效实绩,更加具有说服力。
事实上,自2015年6月入选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以来,镇江在11个试点城市中转型发展独具特色,多项工作获工信部等上级部门的表扬。而这些亮点工作中,“加减乘除”效应明显。
“加”体现在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上马绿色项目上。实体经济要发展,新项目仍要上。但近年我市在做新项目“加法”时,严格绿色门槛,坚持“四个一律不上”,2013年至今已把67个项目拒之门外。与之相应的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不断引入,去年新兴产业销售已占全市工业销售的46.4%。
上马绿色节能项目,是另外一种“加”。去年,全市共组织实施64个重点绿色项目,总投资75亿元。这些项目全部竣工后,预计可形成节能量99万吨标准煤。同时,我市还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去年通过“金屋顶”计划扩容,加大了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力度,迄今已累计建成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130兆瓦。
“减法”主要针对高能耗排放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循环利用等举措,结合去产能工作,去年我市减掉了一批企业的能耗和排放量,全年完成43个去产能项目。由于“减化”力度大,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全年实现应税销售468.7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4.06%下降到13.42%。
“乘”包括加强“两化融合”,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等。去年,我市继续加大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力度,全年实施“机器换人”项目200多个,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已超45%。同时通过设立“经信贷”节能专项、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绿色工厂”建设等,加快了工业绿色转型落地见效。
“除”的重点是开展重点片区整治和关闭小化工等“五小”企业。随着“三集”力度加大,全市仅化工企业就已累计关闭377家,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已超70%。
不断转型的镇江工业开始收获“又红又绿”成果。2016年,我市工业增加值增长9%,单位GDP能耗下降4%。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10.9%,PM2.5平均浓度下降14.57%。